权威发布丨打造乡村振兴淄川模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8月24日,淄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淄川区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淄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淄川区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近年来,淄川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按照“党建引领、全面振兴,典型引领、全域振兴”的总体思路,以示范片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打造了“党建引领、龙头带动、联农带农、连片推进”的乡村振兴淄川模式。今年6月,淄川区作为全省12个县(市、区)之一,成功入选山东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在党建引领促共富上“揭榜挂帅”,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贡献了淄川力量。
一、聚焦“硒游菌”特色,实现乡村产业突破
牢牢把握“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的理念,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围绕“富硒、食用菌、农文旅”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一镇一业”行动计划,发展壮大七河香菇、蓼坞小米、黛青山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成功举办首届国际香菇产业创新博览会、第四届黉阳富硒产业论坛。规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2023年确定乡村振兴重点项目22个,18个已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81.8%;年度总投资16.37亿元,已完成投资6.04亿元,投资完成率36.9%。
二、聚焦示范片区带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工商资本、区位交通等优势,沿南部旅游带和18.6万亩天然富硒带,规划实施了“琉园硒谷”“文峰孝水”2个城乡融合型和凤凰山、黛青山、“山水峨庄”“岭上云天”4个田园风貌型共六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涉及8个镇办、50个村、7万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琉园硒谷”获批创建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以示范片区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环境改善、乡风文明等全面提升。今年上半年打造示范村18个,实施了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双提升工程,建成全区改厕后续管护智慧监管平台,持续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聚焦动态监测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联动防返贫监测帮扶体系,累计培训镇村干部1600余人次,393个村全部建立动态监测台账。加快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建设,今年已累计投入资金规模3300余万元,实施产业及配套设施项目24个,建设时序进度均达到40%以上。探索实施常态化排查+脱贫人口风险评价的双线排查机制,紧紧守牢防返贫底线,压紧压实监测帮扶责任。对14.7万农户实施集中排查,对30个试点村的830户符合条件的脱贫户进行风险评价,将14户37人纳为监测帮扶对象、1617户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将97户纳入危房改造计划,帮助13户20人稳定消除返贫风险,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四、聚焦改革赋能,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深入推进“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全区启动第三批93个试点村居,其中岭子、双杨全域推进。目前41个村居已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成立专业合作社131个,运行项目42个。严格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13个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加快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建设,初步完成农用地监测利用、富硒农业一张图、农村改革等子系统。推进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研究院等3个投资1.82亿元的市级数字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9900万元。
下一步,淄川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有淄川辨识度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是实施稳产保供攻坚行动,扛牢国之大者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5万吨以上。推进2023年高标准农田优化提升项目建设,探索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新希望六和种猪新品种研发项目,保持畜牧生产稳中有增。二是实施产业提升攻坚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两山两河”和“双十字”空间布局,加快打造富硒、农文旅、食用菌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年内“一镇一业”发展全面起势,形成区有优势产业、镇有特色产业、村有增收项目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年内“三品一标”稳定在200个以上。加快数字农业“1+5+N”布局,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建设。三是实施乡村建设攻坚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引领全域振兴,重点推进“琉园硒谷”“山水峨庄”等6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整片区推进打造和美乡村。四是实施农村改革攻坚行动,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加快改革全面提质扩面,加快建立城乡一体、产业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型农村合作机制。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