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齐鲁,大报重磅特刊带你共赏乡村振兴新图景
齐点淄博 2024-03-08 10:32:49 阅读量: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董玮
齐鲁山河秀,人勤处处春。从泰山脚下到黄海之滨,从鲁西平原到沂蒙山区,广袤的齐鲁乡村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六年前。“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当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为山东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六年勇探新路,六载砥砺深耕。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强化措施、创新实践,加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持续擦亮“全国农业看山东”的金字招牌,不断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
向春而行,重新出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系列部署。山东将奋力在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趟路子、作示范,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三农”新篇章。
单丝不成线 独树不成林
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新路通到蔬菜大棚门口,种植技术不断更新,西红柿还没熟就有人上门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在费县胡阳镇,菜农王雪切身感受到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带来的红利,她说:“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我们也越来越有干头!”
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的背后,是当地下大力气整合资源,片区化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质量。胡阳镇在覆盖10个行政村、2.9万人的片区内,成立起实体化运行的“柿子红”片区党委,注册费县首家党支部领办共富公司,开展蔬菜订单化、规模化种植,农户通过承包大棚和分红,每年可获得1900元/亩的收益,村集体可实现收入40余万元。此外,还硬化道路、修建桥梁、安装路灯,建设采摘园、特色民宿等,努力绘就“山水画”、实现“绿富美”。
“‘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单个村的资源、力量是有限的,多个村抱团发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代表说,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山东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出了抓村连片的路径,明确了建设示范片区这一工作抓手。片区内,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做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
3月1日,平邑县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春耕春种。(通讯员 武纪全 报道)
目前,全省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区138个,带动市县启动建设示范片区1300余个,覆盖村庄1.5万个,构建起梯次建设、分类推进的良好格局。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位于泰山西麓的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摸索出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方法。泰安市岱岳区与山东文旅集团合作,围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高端民宿、康养颐居四大主导产业重点招商,先后引进21家工商资本进驻片区。片区建设中,政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国有资本导入产业,民营资本竞逐项目,带动19个村组织联建、产业连片、资源共享,形成了多元化资本与本地资源、乡镇与村庄、集体与农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为汇聚发展合力,山东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推动国有企业与示范片区结对,抓项目、兴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今年,我们将坚持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因村因地而宜,连片规划、连片建设,新创建省级示范片区70个左右,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努力推动示范片区建设聚片成面,逐步实现齐鲁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张红旗说。
托稳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百姓餐桌更充实更丰富
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前几天,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刘建军代表,还在田间和实验室开展育种相关工作。充分认识到当前品种市场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他把主攻方向定为了培育抗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等多种病害的多抗、兼抗小麦新品种,以期通过品种创新提高小麦的抗病性,推动小麦稳产高产。
粮安天下种为基。“一粒好种子,对粮食增产起关键作用。一段时间以来,寒潮天气频发。‘济麦22’因抗性良好基本没有发生冻害情况,为丰收打下了基础。”刘建军介绍,团队育成的“济麦”家族已累计推广6亿亩,其中,“济麦22”种植面积已有11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亿亩,以其为亲本育成的小麦品种有140多个,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部署,将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
回看2023年,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全面启动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遴选发布主推技术97项、主推品种33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高中低产区实现均衡增产,粮食单产新增8.1公斤/亩,带动总产达1131.1亿斤、增加了22.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米袋子”满满当当,“菜篮子”“果盘子”也愈发充实丰富。眼下,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的淄博彭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大棚里,西红柿、水果黄瓜等各类果蔬长势喜人。“通过数字智慧云平台和水肥一体化系统,我们在电脑或手机上就可以实时查看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状况,还可以通过远程遥控完成浇水、通风、补光等作业。”技术员李传祥说,管理这样一个大棚只需两名工作人员,而且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至少能够节约一半的水和肥料,生产环节更加绿色高效,产品产量和品质也更有保障。
放眼山东,在支持蔬菜果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设施条件提档升级的一系列举措下,设施农业整体效益逐步提高,全省60%的蔬菜、80%的水产品、86%的畜产品都来自设施农业。
近日,聊城市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采摘草莓。(记者 薛良诚 通讯员 马红坤 报道)
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山东肩负重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林海委员表示,这对科技兴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农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发挥好高校的作用。林海建议,向农业主产区优先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应用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利用山东的产业优势,协同推进产教融合育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山东将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继续主攻单产提升,扎实开展“吨粮”“吨半粮”产能建设,高水平推动“齐鲁粮仓”建设,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同时,向设施农业、向畜牧业、向盐碱地、向大海要“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百姓餐桌更充实更丰富。
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
乡村特色产业拔节生长
刚刚过去的春节,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桃花村石榴种植户张丽和家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们的石榴煎饼十分畅销,按干、湿不同,每斤价格从10元到18元不等,一天至少加工八九十斤,算下来收入很可观。”
张丽家里有10亩石榴园,一直自产自销石榴。2023年,受市场上销售水果煎饼的启发,她开始琢磨起石榴煎饼。“建了40立方米左右的冷库,用来储存石榴,家里还购置了一台烘干机。”张丽介绍,她烘干了12000多斤的石榴籽,用于加工石榴煎饼,估计用到秋季石榴丰收没问题。
枣庄市峄城区果农展示采摘的火红石榴。(通讯员 吉喆 记者 张环泽 报道)
枣庄是我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2023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枣庄考察时指出,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当地着力把“小石榴”做成“大产业”。
为了支持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峄城区政府牵头推广石榴保鲜库建设,专门拿出财政补贴,鼓励家家建库、户户保鲜,既方便农户发展反季节石榴加工,也提高了石榴销售效益。另外,鼓励支持深加工企业研发生产高端石榴饮品、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新产品,把石榴的价值“吃干榨净”。
在山东,有着众多像枣庄石榴一样闻名遐迩的“土特产”。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各地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拔节生长。这一过程中,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得利斯”——在诸城市昌城镇,这既是一个企业集团的名字,也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从成立得利斯公司开始,我们就将企业、村庄和村民三者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企业成长为家乡发展出力、为村民造福,是我们始终的坚持。”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思敏代表说,得利斯从一家村办面粉厂,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良种猪繁育养殖、粮油及饲料加工、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生物工程于一体的上市龙头企业。得利斯村有2600多人在集团持股、每人每年可领取800—2000元分红,一半左右的村民在企业上班、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外出求学的不少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工作。
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社+养猪场”模式,得利斯集团带动起诸城及周边地区20万户农民养猪致富。得利斯村及周边逾千户农民,从事与企业相关的饲料贸易、生猪交易、物流包装、旅店餐饮、快递及便利店等服务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强民富,人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委员说,目前,代村已形成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建筑装饰、教育医疗、节会展览等支柱产业,实现了农文旅商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这其中,有着大量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的参与。“我们还要继续引进人才,在住房、子女上学、绩效奖励等方面着重倾斜,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创业,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运营好新农人培训中心,培养各类乡村振兴人才。”
振兴文化 优化生态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青石铺就的老街小巷、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探花府”和耕读书院……如今,五莲县于里镇小窑村已经成为网红村落,每年吸引约3万人前来游玩研学。
早些年的小窑村,并未如此热闹。“我们村是县里建设小仕阳水库时整体搬迁出来的库区移民村,早年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直到借助利好政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后,才旧貌换新颜。”小窑村党支部书记管仁符说,他们保留小村的“老屋石墙、花果古树”,以闲散农具、陈砖旧瓦等老旧物件装点特色景点,将断壁残垣巧变“口袋公园”、闲置用地改为停车场,还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建成莒北革命史国防教育基地,村民们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和文旅“红利”。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山东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2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8406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率分别达到98%、90%。
2月24日,“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东营市“黄河口之春”闹元宵文艺展演活动举行,为百姓送上文化大餐。(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培珂 报道)
在临沭县“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吸引游客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有创业者向往的筑梦小院,有带动村民就业的柳编产业园……曾经的穷乱村庄,如今已变成宜居宜业的和美新家园。
蝶变,源于临沂市以系统思维探索连片振兴乡村之路——把156个乡镇划分为农业主导、生态文旅、工业带动、城乡融合4类,通过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等系统举措,一片一片地抓,抓一片成一片,打造一片片具有鲜明特色的“沂蒙乡村”。借此契机,临沭县以红色朱村为龙头,一村带九村,先富带共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村民的“好日子”越过越美。
扮靓和美乡村“面子”,也要做实幸福生活“里子”。针对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空巢老人独居养老问题,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东九村“两委”充分考虑村民居住分布、人口户数、党员情况以及特殊群体信息,精细划分服务网格,建立“村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群众”一贯到底的组织架构,把人、地、事、物等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以前都是自己在家,也没人说话,现在村里的网格员、志愿者们常来陪我聊聊天,还帮我打扫卫生,感觉就像‘家人’,特别舒心。”东九村孤寡老人张庆法说。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要让他们充分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我们村两大片区网格不仅有网格员提供服务,同时吸纳了党员、致富能手、公益岗人员等参与网格治理,群策群力,共同服务群众。”东九村党支部书记张广保介绍,通过开展服务贫困户就业、送医上门、照料老人等民生实事,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聚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山东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另外,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美德信用进乡村,努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一年春作首,奋斗正当时。山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着力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五个振兴”在齐鲁大地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