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博物馆的春天 奔赴奇妙研学之旅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董玮 通讯员 张倩
随着“博物馆游”和“博物馆研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将博物馆作为出行目的地,到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现象。
中国课本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馆藏、展览等资源优势,结合学生课本知识和文物保护知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贴近乡土、传承文明,厚植家国情怀,延续文化血脉,增进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铜”你相约·了解青铜器的前世今生
在“小小考古学家养成记”田野考古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倾听了老师对青铜器的介绍。“‘卣’是做什么的?”“‘匜’与哪个现代器物相似呢?”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睁大了眼睛认真探究各式各样的展品,感受着青铜礼器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智慧与巧思。
“哇!我挖到宝藏了!”“这里要拿刷子刷,不能拿铲子。”在模拟考古现场,孩子们拿着铲子和工具箱兴致勃勃地在模拟方坑中挖掘,体验考古工作流程,为挖掘到青铜器而振奋,为挖到一块石头而惊喜,孩子们的惊讶声此起彼伏,考古知识印记在他们的心中。
身临“齐”境·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的齐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育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滋养着华夏文明,不断繁衍流传至今。身在齐鲁大地的我们,怎能不了解齐文化呢?
在博物馆门前,学子们在研学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入学礼,高大威猛的将军以射艺喜迎众学子,愿众学子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在齐风记忆体验馆,研学老师化身政治、经济、军事、美食等各个模块的关主,孩子们答对关主的题目便可以在“通关文牒”上盖章,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管仲的政治思想、真切感受两千多年前齐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沉浸式学习齐文化知识。
放大课本·在纸上触摸世界的轮廓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眼睛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身处黑暗的世界该怎么生活?
在看到盲文课本后,孩子们惊呆了。为什么这些书上没有字也没有图,只有疙疙瘩瘩的点点?“盲人的世界是黑暗的,他们看书只能靠触摸,而且盲文课本比正常课本要大得多,体积是正常课本的5到6倍,大开本的设计是为了方便视障人士进行触摸阅读……”老师的讲述,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盲人的不易。
在“黑暗中行走”这个环节,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盲人世界,去了解致盲的原因、学习盲人辅助器具和职业变迁。通过分组结对的方式,孩子们分别体验了失去视觉之后的实际感受,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学习助盲相关知识,体验如何带领盲人过马路、上下楼梯、引导入座等,让孩子在未来更加珍惜眼前生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残障人士,为社会和谐尽一份绵薄之力。
博物馆研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实践活动,把课堂搬进博物馆更是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淄博高新区各博物馆将依托丰富的文博资源,加强馆校协作,持续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长,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校、幼儿园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