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5月10日发布的数据,一种被命名为KP.2的新冠变异株目前已经取代JN.1成为美国的主要流行株。新冠KP.2变异株于今年3月在美国下水道被监测到,当时仅占新冠感染病例的1%,此后迅速蔓延。截至5月11日的两周内,KP.2变异株占到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的28%,4月中旬这一比例仅为6%。据记者梳理,全球范围来看,KP.2变异株在全球多国开始蔓延。当地时间5月9日,据Global News报道,KP.2迅速在加拿大占据主导地位,截至4月28日,全国数据显示,KP.2占加拿大所有COVID-19病例的26.6%,超过其他JN.1亚变种。今年5月初,世界卫生组织(WHO)将KP.2亚变种列为监测中变异株。世卫组织新冠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此前表示,KP.2是奥密克戎变异株JN.1的后代谱系,而JN.1是目前全球主要流行株,KP.2刺突蛋白有额外的突变。世界卫生组织表示,随着JN.1不断变异,还会衍生出新的变异株,将继续密切监测病毒的演变。5月14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健康提示,介绍新冠病毒KP.2变异株相关情况。目前,JN.1变异株仍为全球优势流行株。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流行株构成比排在前三位的为JN.1、JN.1.16和JN.1.4,3月11日首次从广东本土病例中监测到KP.2变异株。截至5月12日,在我国本土病例中共监测到25条KP.2序列。每周报告的本土序列中KP.2占比在0.05%~0.30%之间,处于极低水平。5月13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告诉记者,考虑感染过的人群已经有一定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屏障,所以即使有新的变异株,目前变异株感染后的症状,仍主要是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此外,出现新的变异株,提示我们新冠病毒并未消失,并且病毒仍在变异,从临床上来看,现在的变异株虽增加了传播优势,但是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和以前的毒株没有区别,致病性目前看也没有明显增加,重症率应不会增加。图据中疾控《2023年4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KP.2变异株是JN.1的衍生株,在最外面的刺突蛋白上有两个氨基酸的点突变,导致传染性增强,这可能是其迅速成为主流变异株的主要原因,在国际上看,现在已经超过JN.1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流行毒株,正是因此,也有很多人担心引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只要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就暂时可以不用过多担心。”赵卫解释。“从临床观察看,这一变异株株仍然和其它Omicron突变株一样,传染性极强,但致病性较弱。现阶段,病毒出现新的变异株对大家的正常生活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对于老年人和免疫低下人群仍有可能出现重症病例,所以提醒这些高风险人群应继续关注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病毒流行期间做好个人防护。”赵卫提醒,病毒未来变异仍有可能出现更有传播优势的毒株,甚至不排除出现致病力强的毒株,要持续监测病毒变化、研发更安全有效的疫苗。KP.2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JN.1变异株的第三代亚分支,也是JN.1变异株中具有较强传播优势的一个亚分支,于2024年1月2日在印度采集的样本中首次监测到。2月以来,由于KP.2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长较快,世界卫生组织于5月3日将KP.2列入“需要监测的变异株”。目前尚未检索到KP.2的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较当前流行的JN.1变异株发生明显改变的报道。目前,JN.1变异株仍为全球优势流行株。今年以来,KP.2亚分支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从1月上旬的0.16%增长至5月上旬的14%左右。近期,部分国家KP.2亚分支流行程度相对较高,占比为10%~30%。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流行株构成比排在前三位的为JN.1、JN.1.16和JN.1.4,3月11日首次从广东本土病例中监测到KP.2变异株。截至5月12日,在我国本土病例中共监测到25条KP.2序列。每周报告的本土序列中KP.2占比在0.05%~0.30%之间,处于极低水平。
KP.2新增变异位点中,有2个位于S蛋白,提示具有更强的传播力。但KP.2仍为JN.1变异株的亚分支,现有研究认为,其传播优势较JN.1变异株其他亚分支不会有大幅提升。专家研判认为,考虑到当前KP.2亚分支感染病例在我国本土病例中的占比极低,以及此前我国JN.1引起的疫情目前已经降低到较低水平,KP.2亚分支短期内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株的可能性低,引发新一次感染高峰的可能性低。
与预防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一样,建议公众继续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坚持规律作息,保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