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从“加速”到“超速”,山东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提速基础设施,为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
——从“加速”到“超速”,山东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南东南二环项目,建有世界最大规模八车道公路隧道群。
10月31日,山东基础设施建设再传喜讯:董梁高速新泰至宁阳段、宁阳至梁山段同时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今年年底前,山东还有8条共486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届时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7400公里,重回全国第一方阵,重新擦亮“山东的路”这一金字招牌。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三大支撑之一,摆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推动“十三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谋划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高铁成环运行,高速公路县县通,沿海港口完成整合,机场和轨道交通建设有力推进;全省水资源统筹调配格局加速形成,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以5G商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势头强劲。
补齐短板,重点项目建设加力提速
超速!超速!10月末的胶东大地绿色犹在,两列复兴号列车迎着朝阳飞速疾驰,进行着最后的运行图参数测试。这条连接潍坊至莱西的高速铁路目前正在试运行,为一个月后的正式开通做着最后准备。潍莱高铁建成后,将成为东部沿海至内陆的便捷通道,对强化区域联系、拉动沿线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年来,重点交通项目在齐鲁大地上遍地开花。2018年,济青高铁开通,把济南与青岛间的行车距离缩短到了100分钟;2019年,沂蒙老区驶出首班复兴号,鲁南高铁让老区人民步入了高铁时代。同年,改扩建后的济青高速通车,山东迎来首条八车道高速公路,日通行能力达到8万-10万辆。
“今年山东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再加码,力争实现投资2317亿元,加快补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投资力度在山东史无前例。3年来,山东已完成综合交通投资超过5000亿元,全省新增投入运营高铁里程747公里,已开工正在建设625公里,形成了环鲁高铁网。高速公路新建和改扩建1115公里,六车道以上占比由16%提升到24%。山东正在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迈进。
重点水利工程同样全面提速。10月30日,在小清河广饶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第四标段新淄河闸工程项目现场,塔吊耸立,机器轰鸣。“作为广饶段核心工程,新淄河闸主体工程已于主汛期前完成,目前正进行外墙砂浆抹面、电气自动化等施工,工程进度达到整体形象进度的91%。”东营市小清河管理处副处长隋建华说,当前他们抓住汛后施工黄金期全力赶进度,确保明年汛前全面完成工程建设。
近年来,针对强台风中暴露出的防洪短板和薄弱环节,山东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总目标,自2018年汛末开始,持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相继打响了灾后重点防洪减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两大攻坚战。其中,今年汛前完成主体工程的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等1643项工程,在应对汛期6次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全省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东平湖、南四湖均未发生险情,无一人因洪涝死亡,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10月底,全省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630.51亿元,其中2020年已完成515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600亿元以上,年均投资是“十二五”时期投资的1.9倍。
“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居全国第一、生物质发电装机居全国第一、今年全省预计接纳省外来电将首次突破千亿千瓦时……”作为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近年来,山东省把“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作为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工程,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106.3万千瓦,同比增长19.9%,占电力总装机的28.2%;今年1至9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6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1%,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煤炭资源、外电入鲁、新能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正在形成。
科技引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5年来,山东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绿色、科技、智慧成为自建设之初就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正全面发力新基建,以智慧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发展效能。
“过去是有路就行,现在是要求路要智慧,出行要有智能化体验。”作为山东省首个智慧高速项目——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项目办主任,“老公路”吕新建迎来了新挑战。
在吕新建的办公室,有不少关于未来交通的书籍,即便干了近二十年的工程,他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智慧高速是什么样的?吕新建为记者描述了部分场景:高速公路上设置了自动除雪除冰设施,遇到恶劣天气路不会再一封了之,可以实现全天候出行;车在进入服务区前便能提前预约车位、餐饮,实现全方位服务;车路协同的试验路段,更高级自动驾驶将成为现实。
俯瞰位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集装箱堆场,一派繁忙景象。2017年5月11日,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启动运营。2019年11月28日,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正式投产。
这座码头自主研发应用了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等世界领先的技术,解决了一键锚定、永续充电、自动摘锁、AGV轻量化等世界难题,作业效率提升30%,减少人员50%以上,并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用氢燃料电池为二期码头大型机械提供动力。依托这些优势,该码头已连续5次刷新作业效率世界纪录。
与国外同类码头相比,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建设周期压缩4/5、建设成本压缩1/3,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应用的成功典范,向世界贡献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可复制的自动化码头建设“中国方案”。
近日,“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顺利通过外部专家评审,标志着山东港口已在国内率先完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构建,大大增强了行业话语权。
“十三五”期间,以5G商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为重点,山东省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开通5G基站3万多个,年底前累计开通5万个,谋划储备新基建项目101个,总投资达483亿元。
提质扩容,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10月26日上午,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第二座、胶东地区第一座新建大型水库烟台老岚水库枢纽工程正式开工。“烟台水资源严重短缺,近六年外调客水超过7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矛盾,提高外夹河下游的防洪能力,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工程。”烟台市老岚水库专班副主任郭增军激动不已。
山东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开展了大规模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相继建成黄水东调工程、峡山水库胶东调蓄省级战略水源地、引黄济青改扩建等一批重大引调蓄省级骨干水利工程,“一纵多横、两湖多库、三源多口”骨干水网工程格局基本形成,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已由2017年底的146.4亿立方米,提升至149.9亿立方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围绕提高区域水资源调控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山东还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库工程,加快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完善“四方连通、全省一体,多源调剂、统筹兼顾”的水资源调配格局。除庄里水库建成蓄水、老岚水库正式开工外,今年计划新开工济南白云水库、菏泽魏楼水库等47项抗旱水源工程,建成后还将新增水库蓄水能力5.85亿立方米。
北接济南,南望泰安,近日济泰高速的通车,为沿线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我们一直盼着济泰高速通车,它一定会给我们景区带来更多游客和效益,济南与泰安的景区将互通有无、共享共用。”济南柳埠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负责人说。
“过去从济南南驾车到泰安市岱岳区,需要经过70公里的蜿蜒山路,坡陡弯急,不堵车的情况下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更被堵得水泄不通,如今济泰通车,半小时直达,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时间。”济南南部山区跑运输的张师傅的话,折射出一条路对一个行业的影响。
济泰高速通车后,济南泰安打造半小时经济圈、济泰一体化发展有了新的承载通道,加速了两地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延链补链。
近年来,山东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高铁达到30余条,通过加密、扩容、增通道的方式完善山东路网结构,拓展通行能力,为沿线区域产业的集约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打造“123”客运通达网: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内实现1小时通达、省内各地实现2小时通达、与全国主要城市实现3小时通达;建成“123”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今年10月,山东出台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成设施先进、保障有力、人民满意、全国领先的交通强省,基本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快速网、四通八达的干线网、覆盖广泛的基础网,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便利化、区域发展协调化、城乡交通均等化、综合水平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密度和通行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展望“十四五”,山东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强大支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