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取水,山东海水淡化步入快车道
“山东海水淡化已经步入快车道!”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赵河立表示。记者获悉,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目前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已初具规模,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31座,产能达35.9万吨/日,居全国前列。去年8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实施沿海工业园区“增水”、居民海岛“供水”、沿海缺水城市“补水”、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行动以及科技支撑五大行动,明确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项目、保障措施,到2022年山东海水淡化产能将超过100万吨/日。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谋划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增加水资源供应,可以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保障水安全。”赵河立说。山东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15吨,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的基本省情,也是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海水正是水资源的重要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属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拉动效应明显。赵河立说,山东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技术、装备、人才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山东拥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科院海洋所、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中船重工725所等多家海水淡化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会集了一批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人才。
——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方面,近年来涌现了多家从事膜产品研发、装备制造、淡化水及盐化工产品生产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如青岛华欧集团拥有低温多效技术,青岛海诺水务生产超滤膜组件,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制造能力等。
——在技术应用方面,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其中,青岛作为海水淡化领域的排头兵,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2座海水淡化工程——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均达到10万吨/日。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作为中国首座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10万吨/日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不仅是支持胶东半岛一体化水平衡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保护治理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赵河立表示。比如鲁北高新区,地处黄河供水末梢,水资源问题已成制约该区域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从2019年开始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与鲁北化工、高端铝业、海忠软管、海城生态科技等企业一起,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随着项目实施完成与渐次落地,将向鲁北高新区内各工业企业,集中提供高品质的海水淡化水,不仅满足园内各企业用水需求,还能发挥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效引导和扶持。赵河立对山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中一系列创新之举表示赞赏。此外,去年规模50亿元的“山东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基金”设立,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山东省海水淡化利用协会先后成立,省海洋局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济南高新区三方签署共建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框架协议,青岛百发(二期)、龙口裕龙岛、山东启然、潍坊滨海海润、华能威海等海水淡化项目已开始布局建设,山东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步入快车道,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将谱写新篇章。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谋划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增加水资源供应,可以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保障水安全。”赵河立说。山东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15吨,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的基本省情,也是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海水正是水资源的重要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属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拉动效应明显。赵河立说,山东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技术、装备、人才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山东拥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科院海洋所、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中船重工725所等多家海水淡化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会集了一批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人才。
——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方面,近年来涌现了多家从事膜产品研发、装备制造、淡化水及盐化工产品生产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如青岛华欧集团拥有低温多效技术,青岛海诺水务生产超滤膜组件,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制造能力等。
——在技术应用方面,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其中,青岛作为海水淡化领域的排头兵,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2座海水淡化工程——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均达到10万吨/日。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作为中国首座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10万吨/日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不仅是支持胶东半岛一体化水平衡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保护治理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赵河立表示。比如鲁北高新区,地处黄河供水末梢,水资源问题已成制约该区域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从2019年开始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与鲁北化工、高端铝业、海忠软管、海城生态科技等企业一起,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随着项目实施完成与渐次落地,将向鲁北高新区内各工业企业,集中提供高品质的海水淡化水,不仅满足园内各企业用水需求,还能发挥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效引导和扶持。赵河立对山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中一系列创新之举表示赞赏。此外,去年规模50亿元的“山东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基金”设立,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山东省海水淡化利用协会先后成立,省海洋局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济南高新区三方签署共建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框架协议,青岛百发(二期)、龙口裕龙岛、山东启然、潍坊滨海海润、华能威海等海水淡化项目已开始布局建设,山东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步入快车道,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将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