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源县推广“小微扶贫”新模式 绽放脱贫奔康幸福花

齐点淄博 2021-03-22 09:47:45 阅读量:

2021-03-22 09:47:45

关键词:小微扶贫站点  脱贫  就业增收

一、背景情况

沂源地处鲁中腹地,是济南、淄博、泰安、临沂、潍坊五市的结合部,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1944年建县,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辖10个镇、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42个村(居),人口57.6万。作为革命老区县,沂源县有10个扶贫工作重点镇、占淄博市的1/2;有14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占淄博市的1/3;2019年动态调整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21127户、34742人,占淄博市总贫困人口的近1/3,贫困程度较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为此,脱贫攻坚以来,沂源县委、县政府携手万名扶贫干部,带领57万老区群众,把脱贫攻坚列为重大“政治工程、德善工程、摘帽工程”,尽锐齐出战,攻克难中难,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了最后决战。截至2019年底,全县34742名贫困群众“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14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五通十有、三万元”全部达标。沂源县、沂源县扶贫办同时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先进集体”。沂源县危房改造工作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南鲁山镇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乡镇”。

近年来,沂源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创新理念和精准举措激发产业扶贫最新活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让贫困群众稳稳走上脱贫致富路,切实发挥好了产业扶贫的普惠性、根本性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县相继落实了医疗、教育、住房、饮水等一系列保障措施,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仍有13000余名贫困群众因年龄偏大、身体残疾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收入普遍偏低,脱贫稳定性较差。解决这部分贫困群众的增收难题,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一环。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家门口务工增收摆上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了产业发展“十百千万”工程,在全省首创了“小微扶贫站点”模式,引导乡村致富能人发展手工业、副业项目,带动近万名贫困群众家门口务工增收,走出了一条独具沂源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一)坚持试点先行,创新产业模式。依托沂源县南鲁山镇桔梗产业优势,在该镇试点了“小微扶贫站点”模式,组织30家桔梗加工企业成立沂源县桔梗产业协会,采取“协会+企业+扶贫车间+小微扶贫站点”模式,在该镇建设了5个扶贫车间、107个小微扶贫站点,带动16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其中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1300余人,实现人均月增收7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尤其是贫困老人、贫困残疾人收入低、易返贫的问题。试点效果非常理想,南鲁山镇也因该项工作成绩突出,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镇”,是全省唯一入选的乡镇。

(二)推广试点经验,实现遍地开花。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沂源县进一步明确了“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大力实施了产业发展“十百千万”工程,着力形成十个主导产业、发展百个带富主体、建成千个小微扶贫站点、覆盖万户贫困户,给贫困群众一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具体实践中,积极引导乡村致富能人,利用农村闲置房屋、简易仓库、庭院闲场,大力发展桔梗加工、腰果去壳、玻璃贴花等门槛低、易操作、见效快、绿色环保的手工业、副业项目,进一步扩大带富主体、小微扶贫站点覆盖面,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持续增收,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带富主体108个、小微扶贫站点980个,带动1.9万农户就近务工,其中贫困户超过9000人,实现人均月增收600元以上,使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普遍提高。

(三)落实奖补政策,激发内生动力。为调动各方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沂源县专门出台了“两业融合、双百工程”奖励办法,列支1000万元财政资金,对带富主体、小微扶贫站点进行奖励;对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务工等方式实现稳定脱贫的,也给予贫困户奖励,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进一步鼓励引导小微扶贫站点和带富主体的复产、复工积极性,沂源县提高了两业融合奖励标准,由每带动一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奖励100—200元,提高到奖励200—400元。

(四)整合项目资金,助力产业发展。沂源县优先考虑将贫困户纳入产业项目中,进一步整合涉农政策、资金,大力实施见效快、效益高、可持续的扶贫产业项目,让他们从优质项目中得到更多收益,投资585万元,实施了33个扶贫车间项目,车间利用率达到100%,鑫悦、华康、圣贤等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务工均超过60人,鑫悦公司扶贫车间负责人陈义冲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能手”;投资3400万元,实施了飞龙食品、乡村园、福堡农业等16个农业龙头企业项目,飞龙食品带动200多名贫困户在基地、企业务工增收,分红收益覆盖悦庄镇1240户贫困户。

三、取得成效

(一)提供了就业机会。产业扶贫项目扎根乡村,为贫困群众,尤其是贫困老人、贫困残疾人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普遍提高。如,南鲁山镇璞邱五村的贫困户夫妇张学芳、王成花,年龄都超过75岁,在小微扶贫站点刮桔梗已有十多年,年收入近5万元;张家坡镇张家坡村的贫困户张文山,股骨头坏死劳动能力差,妻子轻微智障,通过在文庆蛋鸡养殖场拾鸡蛋,实现年增收6000多元;石桥镇石楼村的贫困户张光叶,双目失明,却凭着耳朵和双手掌握了腰果去壳技术,每月实现收入1500多元。

(二)培养了致富能人。通过“双招双引”等措施,沂源籍在外能人纷纷回乡创业,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乡村致富能人不断涌现,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夯实了人才基础。2018年以来,全县有近1000名乡村致富能人领办了带富主体、小微扶贫站点。如,石桥镇福堡农业公司就是在外能人沈正福回乡创业的典型,该公司主动对接国投青岛公司“一带一路”项目,签订了1.5万吨腰果加工订单,在全县建设了82个小微扶贫站点,带动1000多名农户务工,其中贫困户超过300人,项目投产实现了福堡公司跨越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国投青岛公司节约关税上亿元的“三赢”目标。

(三)促进了家庭和谐。贫困户在家门口持续务工,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家庭和谐指数普遍提高。如南鲁山镇璞邱片区5个村的贫困老人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五天一次的“璞邱集”上,各类日用百货不用半天就一扫而空;过去贫困老人聚在一起拉闲呱、打纸牌,现在聚在一起刮桔梗、扒蒜皮,收入明显提高,手里有了余钱不用再麻烦孩子,家庭更加和谐。同时,各村利用小微扶贫站点,定期开展移风易俗、扶贫政策宣讲,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政策知晓率。

(四)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各村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升级,促进了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户紧密衔接,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如,南鲁山镇流水“联村党委+”带富模式,连片聚合产业链上的4个村组建联村党委,以党建引领扶贫,创办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土地入股,高标准建设了“沂源红”苹果、大榛子、草莓示范园和民宿旅游项目,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了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村民致富、生态宜居的四赢目标。

四、经验启示

从沂源县创新实施的小微扶贫站点扶贫模式来看,小微扶贫站点解决了农村“挣钱顾家两难全”的难题,有效地增加了贫困群众的现金收入,提高了贫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一)发展产业扶贫的关键是找准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小微扶贫站点小微扶贫站点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低、工艺相对简单但收入可观,对贫困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带动力,成为了保障贫困群众快速脱贫、稳定增收的有效措施。

(二)发展产业扶贫要符合当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和特点。将小微扶贫站点建到家门口,就业时间灵活,用工门槛较低,一些因病因残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人口既可以到站点上班,也可以将订单带回家生产。通过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流程管理,统一技术培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提高了贫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民从“务农”向“务工”的转变,让农民变身为新型产业工人。同时,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参与体面劳动,凭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既增强了自立自强、靠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又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发展产业扶贫要与实现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小微扶贫站点不限于生产加工车间,还包括种植车间、养殖车间等多种方式,产业内容扩展到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休闲旅游业等多个行业。通过小微扶贫站点到村到户,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激活了农村闲置的山场、林地、土地及人口红利,逐步形成一批留得住、干得好的“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