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山东刘集后村传承信仰力量:“宣言”照亮为民征途

齐点淄博 2021-03-23 20:46:46 阅读量:

2021-03-23 20:46:46

3月23日,《经济日报》0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整版报道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刘集后村传承信仰力量,守护《共产党宣言》的红色故事。以下为报道全文:



“宣言”照亮为民征途



位于山东省广饶县的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着全国唯一一本在农村地区传播、使用并指导革命实践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译本。(广饶县委宣传部供图)



《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外景。商 磊摄

1920年8月,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开来。1926年,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将此书带回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马克思主义便在这个普通的鲁北小村庄落地生根。这也成为唯一一本在农村党组织中传播使用,并经历战火洗礼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守护、学习、实践,从《共产党宣言》中不断汲取真理力量、砥砺前行,广饶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守护真理 薪火相传

冬去春来,杨柳吐绿。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刘集后村的《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近期改造完成。65岁的村民刘洪业有时间总爱到陈列馆转转。陈列馆中的一组组实物、一幅幅图片仿佛又把他带回儿时。

刘洪业的爷爷刘世厚是《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译本广饶藏本的捐赠者。“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爷爷有一本用盒子装的小册子,他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来都不让家人乱动。”刘洪业说,爷爷坐在炕头讲“大胡子”的画面一直印在他脑海最深处。

1925年,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秘密成立,刘良才任书记。1926年,刘雨辉将这本书从济南带到刘集。“听‘大胡子’的话,就有田种、有饭吃。”刘良才将书中晦涩难懂的道理转换成朴素的语言,带领党员群众一遍遍地学,还将书中内容编成当地特有的曲艺形式进行讲授、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大家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坚决翻身求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当地干部群众陆续开展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斗争和战斗。

1931年,刘良才调任潍县当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共产党宣言》交由支部委员刘考文保管。随着斗争形势恶化,刘考文又将这本书交给忠厚老实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保管。不久,刘良才牺牲,刘考文被捕。为躲避国民党搜查、日伪军“扫荡”,刘世厚将书悉心包好,秘密藏于家中。即便是1945年1月,日伪军制造“火烧刘集”惨案,在500余间房屋被烧的情况下,《共产党宣言》仍然能够奇迹般得以保存。“已经逃到村外的爷爷,仍惦记着这本书,又冒着危险潜回村中,再晚一步的话书可能就烧着了。”刘世厚老人从火海中抢出的这本《共产党宣言》首页至今仍能看到烧灼的痕迹。刘世厚将《共产党宣言》视若珍宝般地保存了几十年。1975年秋天,广饶县文管会到刘集村征集文物,84岁的刘世厚将《共产党宣言》捐赠给了国家。后经查考,该书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集村有190多人参军参干,有据可考的烈士有27人。正如《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负责人张锋所说:“《共产党宣言》的保存、传播、生根,让老百姓找到了主心骨、领路人,让这里的群众运动、革命活动始终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红色资源 生生不息

为保护和传承《共产党宣言》这份特有的红色资源,当地政府先后建设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这些年,刘集后村渐渐发展成为朝气蓬勃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与《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一路之隔,就是村民刘国林经营的农家快餐店。到了吃饭时间,游客大多会到他家尝尝当地美食。刘国林是厨师,妻子既是服务员也是收银员,两口子把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守在家门口,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生活甜着嘞。”眼下,刘国林正跟妻子盘算着今年再添置些餐桌椅。“陈列馆改

造完,今年来的游客肯定更多,到时候别坐不开了。”刘国林说。

像刘国林一样,越来越多在外闯荡的刘集人回乡创业。“上季西红柿毛收入达到了50万元。”在红色刘集现代农业合作社的高标准大棚内,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边指导工人栽秧边说。去年年初,刘集后村整合周边6个村集体资源,通过支部领办模式,成立红色刘集现代农业合作社,建设3座高标准大棚,通过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一年可为每个村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村民马立华在合作社打工,月收入近3000元。“真没想到快60岁了还能有这么稳定的一份收入。”马立华说。

红色引擎 引领发展

“从红色文化到创业文化,一脉相承。”大王镇党委副书记张鹏说。一不靠山、二不靠水,更没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区位优势的大王镇,经济实力却不容小觑。他们率先发展乡镇企业,1986年成为鲁北第一个“亿元镇”,2003年成为山东第一个“百亿镇”,2011年成为山东第一个“千亿镇”。

“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敢为天下先”,刻在镇党委、政府办公楼里的这句话,正是对大王镇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生动诠释。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大王镇党委书记的李培义带领党员干部、厂长经理访江南、去胶东,“对照先进找差距,反骄破满定措施”,大王镇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坐落在大王镇的华泰集团有一个传统,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先召开动员大会,学习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物事迹,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多年来,在项目建设、急难任务的关键节点,华泰集团共成立党员突击队23支,完成重大生产任务45项,攻克生产技术难题17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支部建在项目一线”“创建红旗车间”……25种党建工作法成为华泰集团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内生力。

作为工业大县,广饶县把推进“两新”组织党员分类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亲自抓,出资人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开展“双培双带”行动,实行“党员先锋工程”,建成全省首家非公党建学院。同时,推进园区党建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两个省级园区划分10个片区,成立片区党委8个、片区党总支2个,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关、以强带弱”的原则,推动了党组织工作全覆盖,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要用好一系列有关宝贵遗产,为广饶县加快全面起势、不断突破向前提供强大动力。”广饶县委书记梁润生说。

传承信仰的力量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

刘集村诞生了中国北方较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一本叫“大胡子”的书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大王镇儿女践行《共产党宣言》理论,守护祖国山河。

革命年代,刘集人都有一个共识——照“大胡子”说的去做,就不会错;听“大胡子”的话,就有田种、有饭吃。为让老百姓不受欺负、能吃饱饭,中共刘集支部带领群众拿起武器干革命,先后有192人参加革命,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身为刘集后人的我,沐浴着党的光辉,从小就经常听爷爷奶奶讲起那一个个感人的英雄事迹。受红色文化熏陶,我的心里早就种下了一颗红色种子。大学毕业后,我成为《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一名讲解员,穿梭在展馆里,一遍遍打开记忆的匣子,一次次讲述这段饱含着苦难、曲折而又光辉的伟大奋斗之路,不断地重温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不懈追求的如歌岁月。

每每讲到大王镇籍烈士——南京特委书记李耘生,为革命事业倾尽其27年灿烂年华,血洒雨花台时,观众都会热泪盈眶,我同样收获着感动和力量,也激励着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2017年,展馆迎来了一位专程从南京来的特殊客人,她就是李耘生烈士的女儿杜早力。这也是她第一次回到父亲生长的地方,我陪同她参观了陈列馆,并仔细为她讲述李耘生生前的英雄事迹。当她看到1982年母亲在雨花台祭拜的照片时感慨万千地说:“母亲回去后在房间痛哭一场,那是我第一次见她落泪,好像要把这几十年的思念全部宣泄出来。”

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姿态。仔细想来,《共产党宣言》对于我们年轻一辈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我们享受着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应当知道,信仰的力量润物细无声般地支撑着我们的家和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皆是如此。

刘集,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如今的红色刘集,更是富美刘集、幸福刘集。

现在步入我的家乡——刘集后村,仿佛置身“红”的世界、“绿”的海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村党支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做好“红”“绿”产业大文章,把传承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路子。先辈们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身为展馆讲解员的我,将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做好红色故事的传播者,怀揣信仰,讲述党的光辉历程、诉说家乡故事。

留言簿

淄博游客王博:当听讲解员讲到“火烧刘集”惨案,看到牺牲者的姓名,我忍不住感叹战争的残酷,感慨于优秀中华儿女在敌人面前的无畏精神,敬佩中共刘集支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勇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青岛游客刘宇翔:参观过程中,我想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付出,内心总有深深的感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勤奋,努力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潍坊游客郑一凯:通过参观和学习,我看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对先烈们肃然起敬,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我更加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安徽游客李亚楠:当年,革命志士把《共产党宣言》带到了刘集,为这片土地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如今,在乡村振兴中,这股红色精神仍在刘集燃烧着。

北京游客张海明:2021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我们的党将迎来100岁生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大步向前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生活在革命英雄用鲜血为我们创造的和平年代里,我们唯有奋斗、唯有实干,才能不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百年。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