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继光:不忘初心践使命 一心只为你奔康

齐点淄博 2021-03-29 11:45:43 阅读量:

2021-03-29 11:45:43

在淄博市沂源扶贫战线上有一个人,他把党的重托担在肩上,把贫困群众的期待记在心里。他以一个“挑山工”的姿势,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负重前行……

他,就是沂源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县扶贫办主任郑继光,淄博市劳动模范。

一肩挑起“主战场”

沂源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一直比较薄弱,2001年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淄博市的深度贫困地区。经过2019年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沂源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127户、34742人,占全市总数的1/3。有10个扶贫工作重点镇,占全市的1/2;有14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占全市的1/3;近年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任务10234户,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淄博脱贫攻坚,沂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战场。作为县扶贫办主任,郑继光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任务再重、困难再多,总得有人干。我是扶贫干部,当然应该冲在前头。”这是郑继光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更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德善工程、摘帽工程”,带领沂源县扶贫办一班人,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省、市、县委统一安排,根据革命老区县脱贫攻坚任务点多、面广、量大的实际,先后提议召开了5次脱贫攻坚“千人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主导制定了历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加强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和扶贫队伍建设的通知》《沂源县脱贫攻坚督查问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全县脱贫攻坚的思路和措施,动员起全社会力量,戮力同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980个小微扶贫站点

沂源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多地少,农村每口人平均只有不到9分地,而且大多只能种一季玉米,土地收入微薄。年轻人一般都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但大多数贫困群众不是年老体弱,就是疾病缠身,没有稳定收入。同时,由于地形等原因造成土地资源紧缺,扶贫车间在沂源全县面上推开也有较大难度。

郑继光在调研中发现,南鲁山镇桔梗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陆续成立了鹏旭、华康等十多家桔梗加工企业,年加工桔梗超过1万吨,产值1.2亿元。“建不成扶贫车间,能不能就建小微扶贫站点?就先在南鲁山镇试点看看吧。”一个新的念头从他心中冒了出来。2018年5月份,南鲁山镇引导龙头企业成立了桔梗加工产业协会,大力发展小微扶贫站点,实现了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尤其是贫困老人、贫困残疾人收入低、易返贫的问题。

这一模式成功后,在全县面上铺开了小微扶贫站点建设,充分利用桔梗加工、玻璃贴花、编织袋加工、剥蒜皮等门槛低、易推广、见效快的特点,改造村内闲置农房、简易仓库、庭院闲场,就近吸纳贫困户进站务工,上到80多岁贫困老人和贫困残疾人,都在家门口有了务工收入。同时,针对在家照顾老人、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各站点安排专人,上门收发原料、半成品,确保了贫困户足不出户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共发展小微扶贫站点980个,带动1.9万农户就近务工,其中贫困户超过9000人,实现人均月增收600元以上,使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普遍提高。

10000余套农村危房改造

沂源县地形复杂、村居分散,农村的房子大都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砖石房,危房改造量大,占到全省危房总量的近1/4。“五通十有”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而县财政却捉襟见肘。扶贫办在改造过程中还发现,很多危房户大都年老体弱,新建住房使用寿命非常短,甚至经常出现危房还没有改造完成贫困户就去世的情况,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和资源浪费。为有效破解在各户原宅基地分散改造,资金、土地和房屋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步提升贫困群众居住条件,郑继光经常进村入户调研了解情况,提出了新建翻建、修缮、周转房或幸福院、其它方式安置四种方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在西里镇苗庄村,他试点推行周转房建设,供年龄偏大或一人户集中居住,同时建设临终关怀房。由于房屋产权为村集体所有,可随时根据房屋使用情况和贫困群众申请情况,对住户进行动态调整,保持周转房循环使用,确保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已建成周转房430套,安置580人。

同样的,居住在鲁村镇草埠二村周转房里的贫困户郭忠花,说起自己对周转房的感触,也是赞不绝口:“以前住的房子早就该翻盖了,但是因为俺两口子都年纪大了,老伴儿身体又有残疾,所以之前一直在旧房子里将就着住。现在好了,直接搬进了统一的安置房,就跟城里的小花园一样,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另外,针对危房改造对象大都无力进行改造的实际,郑继光建议坚持农户自建与政府“代建”相结合的方式,以镇村为单位,按照“五统一”标准实施“代建”,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工期进度和房屋功能,又让危房户不用操心即可住上新居。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00余户,让危房户实现了住有所居。2019年5月,沂源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

精准扶贫云平台打造“智慧扶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深入贯彻落实“六个精准”等指示精神,精准摸清全县所有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各类信息,方便大数据汇总、比对、分析,为全县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提供决策参考,2018年,在郑继光的倡议下,沂源县探索信息化手段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实施了精准扶贫云平台工程,打造了“智慧扶贫”。

据了解,该精准扶贫云平台工程,设置了电脑端和手机端两个端口。手机端设置信息统计、帮扶工作、项目建设、行业社会等九个功能板块,全县9867名结对帮扶干部通过手机客户端,将入户走访时采集到的第一手照片资料上传到云平台,形成全县扶贫工作大数据;电脑端设置信息统计及数据查询、帮扶工作管理、扶贫项目管理、金融扶贫管理等近20个模块,县、镇及各派驻单位、帮扶单位800余个管理员可直接登录系统网址,根据权限进行相关操作。

沂源县是革命老区县,贫困人口数量多,因此发动了近一万名结对帮扶干部。如此众多的结对帮扶干部,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一个难题。而精准扶贫云平台的运用,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本次走访,全县9867名结对帮扶干部的走访到位率达到了95%……”沂源县扶贫办社会扶贫科工作人员,正在沂源县精准扶贫云平台电脑端进行结对帮扶走访到位率大数据统计。

特别是去年以来,新增加的“学习•测试”模块,随时学习,定期测试,让云平台成为了结对帮扶干部的“口袋书”,使结对帮扶干部更好地掌握帮扶工作的标准要求,真正帮助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同时,为便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临场调度、指挥,以及召集相关部门单位参与大数据分析,在县扶贫办设立了指挥中心大厅,为及时调度、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开辟了便捷渠道。

创新,是促进工作的一把利器。正是有了扶贫创新思维,沂源县的扶贫工作才更进了一步。也正因为此,今年沂源县扶贫办在郑继光的积极争取下,承担了2项省级实验课题:“解决相对贫困”“扶贫资产管理”。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钩。”

有人说:“扶贫干部可能没时间休息,但不可能没时间生病。”作为一名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扶贫干部,郑继光也有身体吃不消的时候。

2016年6月底,正值全县为迎接全省扶贫工作审计做准备,恰巧此时他患上了严重的带状疱疹,从前胸开始到肩膀、手臂、腰里全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水痘。谁都知道,带状疱疹给身体和精神上带来的折磨和考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受得了的。

“郑主任您也太敬业了吧?在村里转了一上午,快坐下喝口水,您看您都热得出汗了,怎么还穿着这么厚的长袖。”西里镇胡马庄村的胡书记看着大汗淋漓的他,一边有些疑惑的问,一边让着他往村办公室里坐。他却微笑着回答说:“不用了,习惯了。”胡书记哪里知道,郑继光出这么多汗,不是因为热,也不是因为累,而是钻心的疼啊!

回来的路上,当时的项目科郭科长实在忍不住:“郑主任,到村里您谁也不让说也就算了,关键是您疼得这么厉害还一直坚持,能不能回去休息休息,哪怕一天也好。”

郑继光还是一样的回答:“不要紧,已经快好了,快好了……”

整整一周的时间,他每天很早到医院,用梅花针刺破水痘,再用电烤,简单敷药后就到办公室,几乎还是和平时上班时间一样,一次也没晚。七八天里,他带领几个科室负责人,跑遍了全县10个重点镇办,调研了17个村和30多个项目。

此后的省级督查顺利通过。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钩。”朴素的话语,涌动着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百姓情怀和使命担当,也铿锵着一位共产党人对党和群众的庄严承诺。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紧要关头,剩下的多是难啃的“骨头”,难攻的山头。郑继光把一次次扶贫攻坚,看作是一次次负重攀登:“担子挑上就不会轻易放下。我要咬紧牙关,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每爬一级,我就会离目标更近一步,全县的贫困群众也就能离幸福生活更进一步……”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