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手造,离不开匠心质造

齐点淄博 2022-04-11 21:00:07 阅读量:

2022-04-11 21:00:07

□单青

  你见过比纸还薄的陶器吗?

  在青岛胶州,薄至0.1毫米的蛋壳黑陶,出自手工艺大师刘锦波之手。他用二十余年的苦心孤诣,复原了失传四千多年的蛋壳黑陶制作工艺。

  蛋壳黑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代表着中国制陶史的最高水平。上世纪七十年代,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蛋壳黑陶,可惜并没有留下关于工艺的记载。

  要想复原蛋壳黑陶、再现尘封已久的制作工艺,可谓摸着石头过河,考验着制作者的技艺和恒心。2000年起,刘锦波潜心研制蛋壳黑陶,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来提高技艺。2006年复刻出第一件蛋壳陶,达到了出土蛋壳陶0.3毫米的薄度。这几年,刘锦波在技术上反复打磨提升,终于做出了薄度只有0.1毫米,仅32克重的作品。

  从0.3到0.1,看似细微的变化背后,是来之不易的突破,是山东手造追求卓越的一个缩影。

  让失传技艺“活”起来,不仅承载着一代匠人无数日夜的辛勤付出,更彰显了山东手造的匠心质造。

  匠心,意味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坚守。我们常说,做一件事也许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不为繁华易匠心。“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无论是令人惊叹的手工绝活,还是鲜有人知的冷门技艺,唯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方能闯出一番天地。

  在胶州,手工艺大师刘锦波专攻蛋壳黑陶技艺,最初的六年,光泥料就用了20吨;在新泰,师旷古琴传承人唐海霞用十年钻研打造“千年绝响”;在泗水,老一辈匠人倾尽30多年心血,失传800余年的鲁柘澄泥砚才得以重现芳华……正是匠人们日复一日的摸索、心无旁骛的专注,才有了山东手造的生生不息。

  质造,意味着毫厘之间定乾坤的精益求精。细微之处见真章,有“质”者事竟成。在蛋壳黑陶制作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就是修坯的环节。这个是非常难控制的一个薄度,一不小心就修透、报废了。将蛋壳黑陶的厚度从0.3毫米缩减到0.1毫米,如此极限的精度,源自于一丝不苟的精益求精,源自于对品质细节的完美把控,源自于对复刻技艺的极致追求。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的就是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重要性。90后济南小伙吕纪凯,耗时一年复刻了古代凤冠——1000多道工序纯手工打造,用多达几百根粗细不同的拉丝,如此繁复的技艺,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无法完成的。正是每个环节的精雕细作,才有了手造的蝶变。

  如今,山东手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今年3月初,山东正式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提出发挥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通过创意新造,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打造“山东手造”传统手工艺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手造产业,推动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手造,离不开“匠心质造”。期待更多更专更精的“匠心质造”,让老手艺成为时代“金名片”,让山东手造品牌焕发新活力,绽放更加迷人光彩。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