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让山东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齐点淄博 2022-08-14 21:06:09 阅读量: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不久前在浙江青田召开。在会议召开之前,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已增加至18项,居世界首位。在这18项中,来自山东的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列其中。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很多人会觉得比较陌生。如果去掉“农业”二字只谈文化遗产,可能瞬间就会想到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比方说,世界十大文化遗产的长城、兵马俑,再比方说,曲阜三孔、中国大运河等等。这些都彰显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记忆,也是文明的符号。
回到农业文化遗产来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说法,它是一份杰出的农业景观,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对于保存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悠久的历史中,以农业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2015年我国出台了全球第一部专门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开始系统地保护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分四批共评选出138项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山东有4项入选,它们分别是第二批入选的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第三批入选的山东枣庄古枣林、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以及第四批入选的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
以入选全球和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的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例,这里拥有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占地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涉及12个村庄,被命名为“中国椹果之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夏津古桑树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达8万亩。相传此间树木繁盛,枝杈相连,“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千百年的选育,桑树在夏津已由“叶用”变为“果用”。附近居民多食桑椹而长寿,因此桑园又叫“颐寿园”。如今,当地注册了夏津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搞起了椹果生态文化节、做长了椹果产业链,黄河故道桑树群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这里我们能想象到当地桑树的繁茂,也能感受到桑树群的厚重历史以及与民众的亲密关系。
再比方说,高、大、脆、白、甜的章丘大葱穿越二千多年的时光,现在已经叫响了“世界葱王”的美誉。为了充分挖掘和保护章丘大葱文化,近几年当地在“状元葱”的产地女郎山上建立了山、田、文化为一体的观光型章丘大葱郊野公园和大葱文化博物馆。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除了被划圈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地区传统农业的“土味”与“野味”所代表的“小时候的味道”在逐渐消逝,甚至一些传统特色农业种植地也面临破坏的风险。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也应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应有之义。
“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活载体。
如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在深入推进。作为中国文明的一块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这些闪闪发光的中华农耕文明印记和符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更多的农耕文化遗产“活”起来,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更有责任也更有动力。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