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雄开万里流,浪奔浪涌新动能
八月,风从海上来,扬帆正当时。
8月16日,“港口雄开万里流”网络主题活动在山东青岛启动。对山东而言,这场活动意义深远。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港口则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山东三面临海,拥有与陆地面积相当的海域,拥有全国1/6的海岸线。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黄海、渤海,拥有青岛、日照、烟台3个吞吐量过4亿吨的大港。其中,青岛港港阔水深、不冻不淤,堪称天然深水良港。
目前,青岛港拥有五大港区,建有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可停靠世界最大2.4万标准箱船舶集装箱码头,与邮轮文旅集团共同运营世界最大22.7万吨级邮轮专用码头和世界一流的国际邮轮客运中心。
青岛港的自动化水平更是令人叹为惊止。这里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球首个融入“氢+5G”的智慧绿色码头。桥吊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保持36自然箱/小时以上,连续7次刷新世界纪录,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青岛模式”“中国方案”。
目前,青岛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沿黄流域最大的出海口。
“海门回望千峰涌,港口雄开万里流。”巨轮穿梭、塔吊旋舞,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山东人的“海洋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山东人与海洋有着“千古奇缘”,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历史悠久深厚。山东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又是陆海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春秋时期
早在春秋时期,山东半岛便与朝鲜半岛“互通有无”。“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孔子畅想过“乘桴浮于海”。海洋文化与儒家文化在山东交融荡漾。
青烟开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打开大门。1861年,烟台港正式对外开放。1892年,清政府在青岛湾内兴建人工码头,青岛由此正式建港。随着烟台、青岛相继开埠,山东沿海地区迎来了全新的海洋时代,与国内外市场联系更为紧密,海上贸易规模不断增大。1913年,全国出口花生量的53.3%都从烟台、青岛两港口出口。
海上山东
2011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上山东”从此加速崛起。山东沿海港口星罗棋布,桥吊林立,巨轮汇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深层问题也在凸显。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吞吐量虽然均跻身全国港口前十,但是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山东沿海港口发展存在的分散化无序发展、低效化重复建设、同质化自相竞争问题也是日渐突出。实施港口整合成为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思熟虑之后,山东作出了推进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策。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21年11月1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解读。《规划》明确提出:沿海港口发展水平整体大幅跃升,建成世界一流港口。为此,山东提出做大做强山东省港口集团,加快从运输港、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建设高效协同、智慧绿色、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现代化港口群,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接口和航运枢纽。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劈波斩浪,勇毅前行。全省一盘棋,各港口各司其职、携手并进,开创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新局面。疫情之下,山东港口吞吐量连跨三个亿吨台阶,2021年突破15亿吨,集装箱量突破34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
日照港
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加快推进的同时,近年来山东省内河规划,形成以京杭运河、小清河、新万福河为骨干的“一纵两横”航道布局,以济宁港为主要港口,枣庄港、泰安港、菏泽港、济南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内河港口布局。目前,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100多公里,已建成济宁、枣庄、菏泽、泰安四个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221个,总通过能力8470万吨,2021年吞吐量完成6585万吨。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济南港规划图
面朝大海,心怀梦想,连接世界的山东港口是开放的象征。汽笛悠扬,人来船往,繁忙有序的山东港口是活力的源泉。锐意创新,不断突破,敢于颠覆自我的山东港口涌动着新理念、新动能。曾经的山东,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海、重浅海轻深海、内陆不靠海不吃海。今天的山东,拥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向海图强,向海而兴,从港口出发,驶向深蓝。浪奔浪涌,尽是美好的“新山东”。
来源:齐心鲁力
图片:大众日报、海报新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