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走笔七日,一起感受山东向上向前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新的时间再次开始!
在每一次主题宣传、重要会议中,以评论为先导和底色,把思想主动融入议程设置,实现媒体议程、政策议程、公众议程的有机统一,是党报评论的责任和使命。
盛会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是读懂当下形势的重要视角,是预判未来走势的重要依据。正基于此,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大众日报紧扣盛会热点,聚焦重大关切,结合山东实际,从七个角度切入,主动设置议题,策划推出了这组“读懂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系列网评。评论坚持移动优先,先后在网络、报纸刊发,并尝试以短视频呈现,进行了可视化表达。
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的奋斗坐标。七篇文章,七个切面,或国之大者,或关键小事,或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我们希望通过文字向大家展示每个人的所念所盼,展示百年大党的宏大愿景,让大家感受到更多向上向前的力量。
现将系列网评集合整理如下:
望岳谈|中国的下一站,确定性坚如磐石
□ 邵方超
今天,党的二十大拉开帷幕,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山东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全党全国人民一样,为此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在局部冲突未歇、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复苏受阻等各种超预期因素叠加背景下,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不仅仅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要事,更代表了一个大党大国的成熟与稳定。外界更加迫切希望,通过这个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读懂未来中国的前进方向,从中寻找更多确定性,以坚定发展信心、捕捉发展机遇。
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的奋斗坐标。站在节点回望过去,我们知其所来;站在节点展望未来,我们明其将往。
打开报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波澜壮阔。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1万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千年梦想照进现实……
一项项巨大成就,一串串亮丽数字,有力展现了中国之进的磅礴力量,温暖讲述了人民之呼的奋进故事,昂扬刻画了时代之变的拼搏画卷。
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党所选择的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办好自己的事情”上,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激荡中保持从容,任风云变幻、时光流转,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指针,划过960多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每一分、每一秒,都能为亿万人民带来新的改变。
今天,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更加深入、在战略上更加成熟、在实践上更加丰富。
打开报告,未来的指向更加清晰明确。党的二十大在十九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报告发出的信号清晰而响亮,那就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毫无疑问,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
毫无疑问,新征程上,我们党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时代潮流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毫无疑问,面向未来,我们党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让人民的心里更踏实,让中国迈出的步伐更稳健。
瞩目前方,给人信心和底气的,不只是过去十年走过的非凡之路,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身发展有着清醒的历史方位判断,对实现既定目标有科学指引,有坚强领导,有战略谋划,有扎实行动,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与梦想,可以一棒接一棒地跑好历史的“接力赛”,抵达一个个曾经的目标,又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中国的下一站,确定性坚如磐石。
望岳谈|如你我所见,历史将铭刻这非凡十年
□邵方超
凝望历史长河,十年时光不过弹指一挥间;置身中国发展,这非凡十年又注定载入史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可以说,这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是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强的十年,也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最快的十年。
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代表在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时提到:“同全国一样,山东这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年来,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4个万亿大台阶,市场主体数量翻了近两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7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重回全国第一方阵,60万滩区居民实现“安居梦”,“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日常品”……
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变革,必然有宏观全貌,也有微观细节。好的观察者,一定会用好两只“眼睛”,一只眼观大局,一只眼看局部。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宏大叙事的背后,所演绎的是老百姓身边一个个鲜活真切的故事。
21世纪第一个10年,年均收入46500元;2021年,总收入141200元;轿车换了1辆,电视换了2台,电脑换了2台,手机换了3部……这是山东枣庄一个家庭的十年“账本”记录。
2012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13年,被确定为贫困村;2016年,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2021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这是淄博高青县蓑衣樊村的十年蝶变。
大局与局部,从来都是相互印证、互相激荡。从一家人的账本到千家万户的冷暖,从一个村庄的发展到齐鲁大地的变迁,数字的涨幅代表了质与量的提升,数值的提高意味着百姓的幸福,数据的比对则见证了历史的跨越。
用这样的眼光看,数字不再是简单、枯燥的符号,非凡十年的“非凡”之处,有血有肉、可感可信。一组组坚实数据,就是一个个发展切面、一幕幕动人图景,汇聚起来的,是温暖人心、激励奋进的强劲力量,铺展出来的,是一幅山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万众一心走在前的壮美画卷。
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山东十年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山东才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毅前行;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山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才始终同心同德,汇聚起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一轮发展门槛上,我们更加深切体认到,“两个确立”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从山东看全国,十年发展的非凡变革,十年变迁的积厚成势,充分印证了“两个确立”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最重大的政治判断、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历史发展的前方,一切都是新的,都需要去开辟、去创造。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体现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体现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体现在强省建设生动实践上,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山东未来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望岳谈|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任宇波
现代化,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美好词汇;实现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孜孜追求。
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走过百年辉煌历程,经过不懈奋斗探索,中国共产党给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郑重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从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我们可以深刻体认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说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出来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说是世界的,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开源代码”,对于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选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完全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阐释。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五个方面重要特色,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九个方面本质要求,指明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既是方向指引,又是重要遵循,必将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好地推向前进。
这一重要阐述,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子,该如何实现。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机理,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它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有雄厚坚实的物质支撑,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丰富实践。
看今天的山东鄄城,鱼骨村村民已跨过黄河浮桥,告别黄河滩里的“穷窝窝”,搬到幸福河畔的“美家园”。摆脱贫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就书写在山东60万滩区迁建群众的生活巨变里;步入现代化,同样不能落下一个人——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指向。
民族歌剧《沂蒙山》,自首演至今,已演出200余场,网络播放量超过6000万,让有着特殊时代烙印的情感跨越时空,再度激起新一代年轻人心中的涟漪。人们追求岁物丰成,更渴望精神富足,这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淄博原山林场的孙建博,自上任以来就“约法三章”:一棵树不能砍,一块石头不能搬,一寸林地不能占。最终将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又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全国各地的学习者接踵而至,他才说出了那句铿锵之词: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今天的原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例证。
从山东来看,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展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实践,一个个生动详实的现代化探索案例与样本,无不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机活力与美好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作出这样阐释:“前一段时间我们聚焦小康,解决了绝对贫困。现在聚焦在‘两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致力于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每一个地方都可以、也应该结合自身优势禀赋、资源条件,展开创造性探索和实践。
从山东来讲,任务是明确的,路径是清晰的。那就是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努力在全面创新、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对外开放、共同富裕、文化“两创”、安全和谐上打头阵作示范,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望岳谈|开放自信中,一个大省的气度胸襟昂扬挺立
□ 任宇波
见证山东蝶变,映照时代前行,最有说服力的,是人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
有两个人的故事,耐人寻味。
——在西安交大读研的耿博伦,最近回到山东老家东营感受格外不同:“以前觉得我们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碱滩,一大片一大片的,种啥都长不好,没想到现在成了农业创新高地,大闸蟹、滩羊、大米都成了金字招牌。”在两天时间里,跟随黄河流域知名高校师生“山东城市行”活动边走边看,他感受着大河之洲更蓝的天空、更美的湿地,越来越坚定了回家乡工作的决心。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去年在潍坊工作了两百多天。谈及为何选择在山东创业,他说,“研究农业就要到最有农业气息的地方去,山东是全国农业做得最好的,潍坊又是山东农业最活跃的地方,在今天看来,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决定。”
一个是在外的学子,一个是扎根的“鲁漂”,不论是身在他乡心系故乡,还是身在山东感受山东,事实上都是在讲述这个沸腾年代的山东故事,讲述齐鲁大地一连串充满希望的新变化。
今天下午,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活动上,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代表介绍山东十年发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与记者的一问一答中,山东那种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矢志攻坚克难、迎头赶上的顽强斗志,那种扎实务实、拼搏奋进的豪迈激情,形成了一个强大气场,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并通过中外媒体,传播开去。一个大省的自信与胸襟,气度与格局,昂扬挺立。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底气,就有什么样的姿态。的确,要读懂非凡十年的山东注脚,关键就是要看到山东发展基底层的变化。
前不久,《脱口秀大会》搬来青岛录制。这一节目,将脱口秀“山东天团”带进大众视野,不仅让人们见识到了“铁憨憨”“鲁大壮”深藏不露的风趣幽默,也让人们看到了山东对新观念、新事物的敏锐感知与接纳。
一个地区的动能之变、发展之变,从来以观念之变、气质之变为先声。“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山东展区里,通过时速已达600公里的磁悬浮高铁、热转换率达51.09%的潍柴发动机、青岛港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第一台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中国重汽雪蜡车……参观者看到的,不仅是“好品山东”的智造力,更是一个创新突破的新山东。以山东质量支撑中国质量,以山东效率提升中国效率,“常为新、敢为先”的山东正在引领型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更多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齐鲁大地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正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近来,有一个故事颇让人感慨。2002年,刚刚在临沂市罗庄区完成技术研发的山东国安新材料有限公司,选择远走内蒙古建设生产基地。20年后,这家企业又带着新项目回来了。国安新材料负责人崔振帅说,选择返鲁,正是为了将新材料项目嵌入山东各类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借势腾飞。
事实告诉我们,生态之变、环境之变,同样是一个地方发展最基底层的变化之一。当地方的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优化,不仅走了的会回来,对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度,也将实现一个质的提升。据公开数据显示,近年选择省内就业的驻鲁高校毕业生占比已经连续五届攀升。选择留下来的2022届驻鲁高校毕业生占比高达87.37%,比2018届足足提高了19.12个百分点。
可以说,今天的山东,正在提供一个更为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在这里,人的价值受到充分尊重,人的能量得到充分关注,人的梦想正不断成就。
回望新时代非凡十年,山一程,水一程,山东步履不停,一路向前。开放自信的山东拥抱世界,亿万山东人民一同打拼,每个人都是非凡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当十年变革浓缩于字里行间,激荡于会内会外、省内省外,人们将从山东巨变中,读懂这个新时代,读懂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奋发前行的根本支撑。
望岳谈|沿着黄河遇见海,“遇见”美“看见”更美
□王红军
10月19日下午,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集体采访活动上,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代表,在谈及推进文化“两创”、讲好黄河故事时,一句“沿着黄河遇见海”,美好的憧憬引发会场内外无数人的怀想。
今天结束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回答大众日报记者提问时谈到,美丽中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寄托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东有着河海交融的独特资源,有着风光旖旎的微山湖、东平湖,有着胶州湾、莱州湾等美丽海湾,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资源禀赋独特、责任重大光荣。
就在这几天,一部《大河之洲》纪录片,全景展现了黄河三角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让观众在感受大河之洲的万千变化中,看见美丽中国。
“遇见”,有着诗意的浪漫,有着人生的随喜;“看见”,则有人生主动的创造,有深入其境的欢喜。如果说,“沿着黄河遇见海”中的“遇见”,是千百年来自然创造的机缘,是独特地理优势造就的结果,那么,“在大河之洲看见美丽中国”中的“看见”,则是人认识自然、回馈自然的结果,是山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和成果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遇见”美,“看见”更美。
是的,“遇见”随缘,“看见”不易。与长江经济带相比,黄河流域生态更脆弱。所以,在黄河国家战略里有两个关键词,生态和高质量。尤其山东,人多地少水缺,沿黄9市抓经济、搞生态、吃饭过日子,更要优先考虑黄河承载能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黄河就是9市25县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和安全保障。因此,白玉刚代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山东在黄河流域的使命责任就是“五保”:一是保黄河安澜,二是保黄河水量,三是保黄河水干净,四是保沿黄人民群众日子好、地方发展好,五是保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好。
回望非凡十年,党中央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天,沿黄河自驾游,一路向东,你一定会感叹于黄河的气象万千满目新。它向人们清晰展示着新时代山东护河、治河的一个个切面,详尽记录了沿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在这些欣喜的变化中——
最美的是生态,一望无际的稻田、荷塘、草甸、湿地、刺槐林、芦苇荡,一切都美得不加修饰,2020年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GEP)达到了7236.88亿元。
最甜的是脱贫,628公里的黄河山东段,塑造了1702平方公里的滩区,曾让滩区群众饱受泛滥之苦。从启动,到完成,山东这项大迁建仅用四年,就让60万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沿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
最令人充满自信的,是沿黄各地求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脚步,总投资2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项目落户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从“老”破题、向“新”出发,主动摆脱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路径,坚定不移走高质量高效率绿色发展路子,大河未来可期。
大河滚滚向前,治河步履坚定。从小清河疏浚治理,到泰山石禁止采挖,从东平湖清淤扩容,到黄河口湿地修复,我们所坚持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我们所描绘的,是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画卷,是山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立于大河之洲,我们看见了产业强、动能足、生态美、文化兴的山东,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缩影。立于大河之洲,今天看见的,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蓝图”、新的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展望未来,全面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信心有能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快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长久安澜示范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文化“两创”新标杆……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上走在前、作表率。
望岳谈|一位代表的自信,一个大省的自强
□李振
“我们依靠自主创新,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装卸速度最快的自动化码头。这个码头上一个工人都没有,所有的设备都是自动运行,更酷的是,到了晚上一盏灯也不用开,所有的设备哪怕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也能行云流水、热火朝天地干,真是别有一番景致。欢迎大家来看看……”
10月22日,二十大“党代表通道”再次开启。面对国内外媒体的“长枪短炮”,来自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别专家张连钢代表如此开场。挺拔的身影,朴实的话语,坚毅的神态,所传递的,正是新时代山东开放自信的气度胸襟,所展现的,正是今天山东人民的精神气质。
一位代表的自信,背后是一个大省的自强。这样的自信,是对自身实力优势的正确估量和准确把握,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应对挑战,达成目标。就在前几天,“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立平也曾豪迈地说: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东就有多大的码头。无论是张连钢,还是高立平,话语间成竹在胸的底气从何而来?一句话:基于实力,源于自强。
自信自强得来并不容易。从追踪到赶超,从跟跑到领跑,从“掌握核心技术”到“创造核心科技”,张连钢带领的创新团队,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情况下,走过一段布满荆棘的自主创新之路,3000多个技术讨论会,一遍遍推倒重来,艰辛探索、攻坚克难,才换来了“9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弯道超车”。
自信之气,不是硬拗出来的人设,而是拼搏奋进后的从容,水到渠成时的自然。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山东展区里,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本体热效率达51.09%的潍柴发动机、青岛港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模型、第一台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中国重汽雪蜡车模型等等,这一件件具有突破意义的山东“智造”,背后站立的,是一支支专心致志、脚踏实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山东创新团队。
这些创新团队的经历告诉我们,依靠外力,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强大。关键核心技术并非高不可攀,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缺乏创新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和魄力。
走过非凡十年,山东和全国一样,正是不信邪、不怕压,不退让、不屈服,征服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才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了笑对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淡定从容。
自强之路,一山放过一山拦,没有一劳永逸的攻关,只有一往无前的征途。前进路上,面对考验和难关时,我们需要坚信前途光明,认清道路坎坷,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方法,付诸有力的行动。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让“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和谐共生,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才能让自信自强的土壤变得丰厚肥沃。
揭榜挂帅、赛马制,不断营造英雄不问出处的良好氛围,持续优化支撑引领型创新的制度环境,才能让自信自强的澎湃动力不断激发释放。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鼓起一亿多山东人民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闯劲和善作善为、真抓实干的精神,才能让自信自强的精气神不断在齐鲁大地激荡铺展……
星汉灿烂,洪波涌流。面向未来,任务更重、挑战更大,一个更加自信自强的山东,需要更多自信自强的创新者引领者;探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需要更大的气魄和智慧,拿出更新的路数和打法。
张连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一个细节非常打动人。他提及:“当我们决定自主研发时,国外的同行曾直言,成功的概率就是个零!这个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们,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斗志,我们就是要看看,自主建设自动化码头,成功的概率到底是不是个零!”
由此不难理解,党的二十大主题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意蕴正在于此,指向正在于此!
望岳谈|新征程上,读懂“一块坚硬的钢铁”
□张兆友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新的时间再次开始!
今天,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视野宏阔,充满情怀、充满信心。铿锵话语,引发强烈共鸣,唤起团结奋斗激情。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
从强调“三件大事”是“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从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到号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作为百年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加熠熠生辉,引人思考。
盛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特别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总书记以“钢铁”为喻,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令,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
什么是团结奋斗?什么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来自山东聊城的杜立芝代表说:“我干的就是往地里跑的活,图的就是老百姓增收致富。”参加工作以来,她跑遍全县700多个自然村,培养了1000余名基层农技人才。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杜立芝,“中国饭碗”才能越端越稳、越端越牢。
来自山东省港口集团的张连钢代表说:“这个东西要是做不成,咱就从桥吊上跳下去。”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开过3000次技术研讨会,从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零起步到9次刷新世界纪录,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让“国之重器”砥柱中流,把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自山东章丘三涧溪村的高淑贞代表,掏出一沓子照片,告诉记者:“我们村变美了,老百姓变富了,全部都住上楼了,你看多么气派。”从“问题村”“负债村”,到村集体资产超过2.7亿元、人均纯收入超3.1万元,十余年时间,她带领群众把三涧溪变成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注脚。
细壤相堆,成就不朽丰碑;涓滴入海,汇聚时代洪流。虽然他们的领域不同、事业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能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立足自身岗位,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好。正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所念所盼,才汇聚成宏大的国家愿景,正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奔跑,才塑造了今天中国的样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让亿万人民心潮澎湃。回望非凡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那些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的业绩和成就,又有哪一项不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历史性的抵达,意味着又一次历史性的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豪迈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动员:“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这是我们的新时代,这是每个人的新征程。目标越伟大,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拼搏进取。
如果你是党员干部,就应当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如果你是企业家,就应当发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在市场中敢闯敢试、勇搏激流;如果你是技术工人,就应当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以卓越的劳动创造争做新时代大国工匠;如果你是青年学生,就应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涓滴努力向着大海奔流,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梦想与荣光。
鉴往知来,这“一块坚硬的钢铁”,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实现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就一定能成为我们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