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丨黄河入海处 满怀青绿向未来
这里是河海交汇之城,涵养出一片飞鸟翔集、植被繁茂的壮美湿地;
这里是盐碱之城,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变为“沃野粮仓”;
这里是石化之城,敏捷转型、向“新”而行,蹚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身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用“满怀青绿”为高质量发展打底,加速奔向“黄河时代”。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新华网发(杨斌 摄)
大河之洲的“绿色守望”
行走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光穿过茂密的芦苇丛和广阔的水面,依稀可见远处电线杆上东方白鹳的巢穴。幸运的话,还能看到觅食归来的东方白鹳。今年,有152巢,共470只东方白鹳幼鸟在这高耸的“产房”中出生。
“保护区内生态好、食物足、天敌少,部分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候鸟变成留鸟。”保护区工作人员欣然介绍。
集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于一体,黄河三角洲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令世界瞩目。11月10日,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在山东东营开幕,会上,国际友好公园结好、国际青少年“黄河文化”交流营、国际候鸟护翼行动等三个国际合作项目启动。
大河之洲“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东营市的不辍守望——
近年来,东营市先后实施16个湿地修复项目,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生态补水7.07亿立方米。
重点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以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复工程,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
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3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建设8处科研基地,产出20余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研成果,为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方案。针对外来有害物种互花米草,探索出了“膜袋围堰+旋耕”为主的治理模式,2020年以来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
目前,黄河口海域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稳定增加,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25种,鸟类数量从187种增加到371种。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建成后将成为东营最鲜明、最重要的国家级“金字招牌”。
育种加速实验室的农作物。新华网发(陈琳琳 摄)
盐碱荒滩的“绿色生机”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育种加速实验室的“模拟盐碱地”中,甜高粱、大豆、田菁等作物长势喜人,正展示着不同的盐碱耐受能力。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面积达43.97万亩,土壤盐分含量从1‰至10‰自西向东梯次分布,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也是破题“盐碱地农业”的天然试验场。
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理念由“地适应种”向“种适应地”转变、由单项治理技术向技术综合集成转变、由化学农业向生态智慧农业转变,推动种业创新和盐碱地生态利用。
“我们依托农业农村部国家沿海地区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库)等种业创新平台,搜集保存耐盐植物种质资源2.1万份。已选育苜蓿、燕麦、甜高粱、藜麦等新品种(系)45个,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20%。”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副组长、研究员刘志鑫说。
“我们还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精准施肥技术。”刘志鑫表示。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系统把握滨海盐碱地规律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一条“用养结合”“种养结合”的新路子。3年来,土壤有机质提高22%以上,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4~7倍,减少化肥使用量32%以上,地力提升1至2个等级。
此外,以盐碱地特色种业为引领,依托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平台、智能农机平台等创新平台,黄三角农高区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盐碱地农业产业体系。
“白茫茫”“不打粮”的盐碱荒滩,正成为焕发绿色生机的希望田野。
黄河口大闸蟹。新华网发(陈琳琳 摄)
产业发展的“绿色动能”
东营市辖区内石化企业众多,产业及能源结构偏重。作为典型的石化城市,东营市产业发展能否“轻盈转身”?
“蜂窝陶瓷是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颗粒捕集、废气处理等领域。”来到位于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瓷材料”),公司产业技术研究院总经理朱恒指着一款结构形似蜂窝的陶瓷产品介绍。
“国瓷材料高性能蜂窝陶瓷的量产,成功突破薄壁直通式载体和高性能颗粒捕捉器技术短板,解决了本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朱恒说。
作为专业研发、生产、销售特种陶瓷粉体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工艺需求,实施超低氮燃烧改造,每年少排放氮氧化合物近5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大块头”澎湃“绿动力”,“小螃蟹”游进“生态池”。
通过淘汰改造传统粗养池塘,推广“种草、投螺、稀放、混养”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坐落在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实现节水养殖,单位用水量的效益提高30%,且全过程无污染、零排放、可循环。
“淡水少用了一半,大闸蟹的品质反而更高了。”望着一只只鲜活的大闸蟹,园区龙头企业、东营惠泽农业总经理王英泽欣喜地说。标准化养殖基地大闸蟹亩产量超过200斤,高产者可达250斤以上,亩均产值超过10000元,亩均效益达5000元以上。黄河口大闸蟹已然成为“生态蟹”“品牌蟹”“富民蟹”。
只此青绿,又岂止青绿。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营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达到344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58.7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人均水平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综合经济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47位。近5年,东营市万元GDP能耗下降17.1%。荣膺“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渤海之滨,一座更具湿地生态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在加速崛起。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