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 逐“绿”前行 加速奔向“黄河时代”
“黄河口国家公园已经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后续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兴杰介绍道,在刚刚闭幕的《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黄河口、辽河口、若尔盖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建成后,面积是目前保护区的两倍左右,这样更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栖息繁衍。”
黄河绵延万里,从东营奔腾注入渤海。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东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高位推动:绿色发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黄河三角洲属于退海之地,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加之过去受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等因素影响,其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为更好地呵护这片神奇的土地及生存在这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自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为大河之洲增绿,在盐碱地上优化环境,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识。
自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东营市更是深刻把握生态优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多次被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重要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进行专题调研,现场调度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
编好一套规划,高标准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配套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9”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与推动政策措施和项目落地有机结合。
织好一张法网,出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率先在黄河流域各市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率先构建起市县贯通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体系,实现立法、执法、司法的有机统筹。
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退海之地”,如今水清岸绿、湿地如画;昔日盐碱之地,如今正变为“沃野粮仓”。据统计,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685种,湿地面积也增长了188平方公里。
综合治理:“颜值”和“气质”实现同步提升
眼下正值越冬候鸟迁徙季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鸟类迁徙数据监测。
“现在他们主要是监测记录迁徙期内野生鸟类的种群和数量,看看哪些生境更适合鸟类生息,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护,让这些鸟儿在我们这里生活得更加舒适,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张树岩说。
为更好地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水质变化、鸟类状态等情况细节进行监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6800万元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实现对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的实时监测,初步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在生态系统修复上,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对生物多样性实施“立体保护”,高水平做好湿地修复和水系连通。截至目前,已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实施了17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湿地28.2万亩,连通水系241千米,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日益凸显。
“得益于黄河三角洲生态不断向好,这片湿地更加生机盎然。”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鸟类从建区初期的187种增加到了371种,有38种鸟类的种群数量超过了全球总量的1%,这里成了东方白鹳和黑嘴鸥全球重要的繁殖地。
绿色发展:用绿色低碳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山东省第1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35.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天蓝、水清、地净逐渐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新常态,市民的生态宜居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近年来,东营市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聚焦生态优先、环境质量改善、强基补短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保护治理水平。
威联化学年产100万吨/年PX二期项目和250万吨/年PTA项目主装置陆续建成中交,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创新油地共建共享治理机制,与胜利油田合作共建区域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平台,全国最大的百万吨级CCUS全链条示范基地建成投产;依托湿地、滩涂和盐碱地等黄河三角洲独有生态资源,开展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研究,积极推动开展生态碳汇试点示范……“双碳”战略下,东营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有机融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聚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超过20%。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东营市扎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构建了包括林地、湿地、草地、耕地、盐碱地、海洋等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梳理并编制完成了东营市生态产品清单,建立一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按照核算规范,2020年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GEP)7236.88亿元。2021年5月,东营市成为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全市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城市;今年10月,入选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如今,黄河三角洲正经历生态蝶变,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身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将不断探寻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加速奔向“黄河时代”。
来源:东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