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日报5篇望岳谈网评,为你深读山东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

齐点淄博 2023-01-09 22:34:50 阅读量:

2023-01-09 22:34:50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先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提出牢牢把握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总要求。

大众日报网络评论品牌栏目《望岳谈》第一时间推出系列网评:《先行区建设和黄河国家战略深度融合》《青岛“强龙头”,省会经济圈地位抬升》《省会经济圈占比提升,主要靠什么?》《青岛定位“强龙头“,意在何处?》《以产业再造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就“行动计划”深度解读。现就网评合集呈现,以飨读者。

望岳谈丨山东“三年行动计划”:先行区建设和黄河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周学泽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赋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的重大使命,国家又为山东量身定做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重大战略布局。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值得关注的是,在该计划中,先行区建设和黄河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三年行动计划》总体要求是: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这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山东加强“龙头”建设,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与国际竞争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

与此同时,《三年行动计划》也强调“龙头”与“腹地”共振,要求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沿黄地区交流合作,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立完善沿黄城市群战略合作机制,加强与中原、关中等城市群协作发展,探索“共建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建设沿黄达海大通道、现代产业大走廊。发挥黄河流域“出海口”和开放门户作用,深化沿海港口与沿黄内陆港合作,完善黄河流域海关关际一体协同机制,创新“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物流监管模式。发挥日照港和瓦日、新菏兖日“一港双通道”比较优势,打造黄河流域大宗商品进出海骨干通道、陆海联动转换枢纽。依托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行政审批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物流运输服务一体化建设。

先行区建设和黄河国家战略“融合”发展,其实并不出人意料。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二者都要求“高质量”;其“绿色低碳”和“生态保护”也有一致性。

从地域空间来看,在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中“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到“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这是山东“战略位势”的提升。

《三年行动计划》不但注重“东西向”黄河流域九省区合作,而且注重“南北向”与京津冀和长三角甚至粤港澳的合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吸引集聚央企、院校总部及分支机构,服务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主动对接长三角产业和创新梯次转移布局,借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扩大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完善鲁港、鲁澳、鲁台合作机制,办好鲁台经贸洽谈会,推进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建设,深化在“一带一路”建设、金融、贸易、文旅、会展、物流、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交流。

《三年行动计划》不但注重与黄河国家战略的融合发展,而且注重与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版。支持自贸试验区探索更多首创式、差异化、集成性制度创新,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投资协定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探索建立碳排放标准、碳评价制度,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实施绿色低碳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培育计划,优先向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等区域复制推广。

高标准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全面提升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发展“四个中心”建设水平,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能源等领域贸易投资合作,加快推进上合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做大做强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量级,加快上合特色项目集聚。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域协作,是以“自强”为基础的。为此三年行动计划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全国区域创新中心”“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聚力用好‘关键一招’,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等多个方面加大“自强”。

在科技自强方面,到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左右,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到2025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这些振奋人心的目标,让人充满期待。

望岳谈|青岛“强龙头”,省会经济圈地位抬升

□周学泽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三年行动计划对三大经济圈的GDP和人口有了明确指标设定,这使人们对“三年后的山东”有了新的期待。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省会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3800万左右;胶东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3300万;鲁南经济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

三大经济圈任务目标的确定,意味着三年之后山东GDP将达到9.6万亿元。

目前,2022年全省GDP数据还没有公布,据山东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年山东省生产总值为83095.90亿元。这就是说,2025年全省生产总值将比2021年增加大约1.3万亿元,这是一个大的跨越。

就本次三大经济圈任务指标来看,省会经济圈3.6万亿元以上、胶东经济圈突破4万亿元、鲁南经济圈2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5%、41.7%和20.8%。贡献率和2021年相比,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2021年,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实现生产总值31074.6亿元、35534.7亿元和16463.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8%、8.3%和8.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43.2%和20.8%。

比较发现,三年后,鲁南经济圈占比没有变化,都是20.8%;但是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占比略有升降,省会经济圈占比从36.0%上升到37.5%;胶东经济圈占比从43.2%下降到41.7%。这说明两件事,一是胶东经济圈在山东经济总量中仍然占比最重,但省会经济圈地位抬升。

因此,三年行动计划对青岛和胶东重点支持。一是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支持青岛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25年,青岛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进位争先,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在经略海洋、融合创新、自贸试验等领域先行示范,以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为核心,构建唐岛湾、海洋高新区、董家口新港城三大动力源。

二是继续提升胶东经济圈。深入实施胶东经济圈发展规划,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发展。支持烟台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市。支持潍坊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威海建设中日韩地方合作重要支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致城市。支持日照打造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和北方能源枢纽,建设现代生态活力港城。

着眼于省会经济圈地位的抬升,对济南城市能级建设和省会经济圈重点支持。一是实施济南“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塑优“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构筑联通东北亚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支点。到2025年,济南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16%,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支持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引领项目优先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布局。

二是做强省会经济圈。深入实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优化整合产业、科教、文旅、生态资源,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淄博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东营建设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基地,泰安建设智能低碳发展示范区,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聊城打造文旅融合的江北水城,滨州打造国家级食品、纺织轻工产业基地。

三年行动计划中,鲁南经济圈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没有变化,都是20.8%,但这是计划,根据现实发展情况,鲁南经济圈发展也许会出人意料。随着鲁南高铁全线建成通车,菏泽牡丹机场、郓城新河航道等通航,交通区位正在显著改善,产业聚集加快。像菏泽,2020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达到3.9%和8.8%,总量增至3977亿元,菏泽成为山东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市之一。

三年行动计划对鲁南倾注了支持力量。山东将深入实施鲁南经济圈发展规划,支持枣庄、济宁、临沂、菏泽四市强化城市功能,协同联动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推动鲁南经济圈振兴呈现新气象。鲁南经济圈深化与苏豫皖交界地区合作,枣庄建设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济宁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并打造国家创新型制造业强市、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临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物流枢纽,菏泽巩固“后来居上”成果,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山东还推动经济圈高效协作,推动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特色化一体化发展。促进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协同带动淄博、烟台、潍坊相向发展,打造山东半岛高质量发展轴带。培育济青科创智造廊带、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鲁南物流能源廊带、运河文化经济廊带。启动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

可以相信,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山东将加速蝶变,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望岳谈|省会经济圈占比提升,主要靠什么?

□周学泽

三年行动计划对省会经济圈寄予厚望:到2025年,省会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3800万左右。

就计划中的三大经济圈任务指标来看,到2025年,省会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3.6万亿元以上、胶东经济圈突破4万亿元、鲁南经济圈2万亿元。与2021年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43.2%和20.8%相比,鲁南经济圈占比没有变化,但省会经济圈占比从36.0%上升到37.5%,省会经济圈地位抬升,与胶东经济圈实力越来越接近。

三年之内,省会经济圈提高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靠什么?三年行动计划着重说了两点:一是实施济南“强省会”战略;二是做强省会经济圈。

两大经济圈占比变化是一种预测,预测基于实践中各种发展要素的汇聚,其中主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的“变量”。记者观察,省会经济圈占比从36.0%上升到37.5%,主要有三大“变量”可供参考。

第一,在“强省会”战略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一个重要的“变量”,起步区建设“产、城、河一体”,是未来三年济南和省会经济圈发展重要的“增量”要素。

2022年11月30日,济南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实现首台整车下线。比亚迪提出助力济南建成国际知名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现千亿级产业链集群。此前一天,特斯拉与瑞士汽车半导体公司Annex在济南建立了合资公司安纳思半导体,这标志着“新能源+半导体”这个新一代支柱产业在济南牢牢扎根。此类产业项目,不但在未来三年对于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大的增量变化,而且影响远及10-20年,这是支撑省会经济圈占比上升的重要因素。

本次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济南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其中包括,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济南打造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建设济南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成北斗导航、天地一体化、济钢防务空天信息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等等。这些都是着眼“四新”经济在发力,是支撑省会经济圈占比上升的重要因素。

第二,在做强省会经济圈的进程中,经济圈和都市圈协同发展,集约化提高,这将显著提高省会经济圈的整体实力,也是支撑省会经济圈占比上升的重要因素。

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做强省会经济圈。深入实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优化整合产业、科教、文旅、生态资源,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淄博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东营建设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基地,泰安建设智能低碳发展示范区,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聊城打造文旅融合的江北水城,滨州打造国家级食品、纺织轻工产业基地。

经济圈概念涵盖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都市圈概念偏重于城市。据专家研究,经济圈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可简单分为“强核”“外溢”“布网”“整合”和“耦合”五个阶段,目前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都已进入“布网”阶段(即建设城郊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等),并面临着“整合”(即整合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功能)的任务。

本次三年行动计划在实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同时,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一个新变化,意味着各种发展要素将重新进行“整合”甚至“耦合”,“一小时通勤圈”基础上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将会助力“省会经济圈”的发展。

第三,交通是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也会给济南和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明显“增量”变化。

省会经济圈交通越来越通畅。2022年12月30日,济南至莱芜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中心城区至莱芜区最快运行时间缩短至42分钟,这对于莱芜区、钢城区和济南主城区的发展都是重大利好。

对于省会经济圈来说,济郑高铁今年通车运营是更大的“变量”。2022年12月底,在济南经十西路,济郑高铁上跨主干路的铁路桥主体清晰可见,河南方面也正在加快济郑高铁建设,预计年底通车后,济南至郑州时空距离将缩短至1.5小时。济郑高铁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个城市群、济南和郑州两大省会城市,将对省会经济圈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其中对济南和省会经济圈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包括: 推动“一字型”大通道架构落地,加快打造黄河流域“东联日韩、西接欧亚”陆海大通道;着力推进纵贯南北的京雄商、京沪辅助山东段和横贯东西的青济郑高速铁路主骨架建设,建成济南至郑州、济南至滨州等高铁;加快济南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济南北站及相关连接线规划建设;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适宜航段复航研究,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加快济南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推动新建聊城机场、淄博机场、滨州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增强济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运输服务功能建设,等等。这些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在未来三年中是重要的“增长点”。

望岳谈|青岛定位“强龙头“,意在何处?

□周学泽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青岛“强龙头”,引人瞩目: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到2025年,青岛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进位争先,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

在国内,较早正式提出“青岛龙头”概念的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周一星。2004年,周一星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龙头是指对区域发展具有全局影响力,能够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具有引领效应的核心城市和地区,青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城市功能决定了更加适合担当半岛地区的龙头城市。他说,青岛兴则半岛兴,半岛兴则山东兴。

青岛于山东地位之重要,由此尽见。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载,青岛的龙头地位至今仍是不可撼动的。记者观察,青岛是山东的“龙头”,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青岛港口实力强。2022年,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17.5亿吨、跃居全国首位,青岛港占到全省港口吞吐量的36%以上。

早在10年前的2012年,青岛港成为山东第一个4亿吨大港。2012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跨越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破1400万标箱,稳居世界第七大港。青岛港自1892年开埠以来,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间,港口发展迅猛,货物吞吐量由1949年的72万吨跨越到2021年的吞吐量超过6.3亿吨,位居世界第四;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71万标箱,跃居世界第六,青岛港在服务黄河流域和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毫无疑问是“主港口”之一。

二,青岛经济实力强。根据公开统计数据,2021年青岛国内生产总值1.41万亿,排名全国第1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8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3,在我国北方仅次于北京和天津;人口1025.7万,在全国城市中排在16位。

青岛制造业实力突出。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赛迪顾问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经对全国293个地级市的先进制造业研究和评估,山东有13个城市入围,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青岛排名第7,位列全省第1,也是唯一入选前10的北方城市。

三,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经济圈实力强,胶东经济圈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三个经济圈中占比最重。

目前,202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还没有公布,据山东省统计局数据, 2021年全年山东省生产总值为83095.90亿元,其中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实现生产总值31074.6亿元、35534.7亿元和16463.7亿元,胶东经济圈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2%,占比最高。

本次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省会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3800万左右;胶东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3300万;鲁南经济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胶东经济圈在“三圈”中地位依然最重。

本次提出青岛“强龙头”地位,意在进一步巩固青岛龙头,这既是对青岛现实地位的尊重,也是继续看好青岛的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在三个方面继续推动青岛龙头建设。

第一,以产业发展振兴青岛龙头。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必须抓住制造业不放松。青岛要真正成为龙头,须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瞄准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服务提升城市智能等级,起到强化龙头的效果。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支持青岛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要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集中布局青岛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建设青岛奇瑞等重大项目;实施海洋产业壮大行动,面向油气开发、深远海渔业、核心配套等领域,建设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基地;加快海洋新材料研发应用,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取得5个以上海洋新药及创新医疗器械证书、10个以上临床研究批件,等等。

作为服务山东、黄河流域甚至北方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中,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三年行动计划中,要求积极发挥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推动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建设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强化服务业载体建设构建,支持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支持企业打造金融交易、数据应用、人才增值、商贸物流等服务平台,培育认定4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0家服务业创新中心,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引导支持青岛大力发展国际性多式联运服务,完善物流网络体系,推进青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等等。

第二,以“国际化”推动青岛“强龙头”建设。当前,青岛已经走在“国际化”的新路上,但国际化程度还不能适应半岛地区乃至山东全省的要求。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办,青岛由此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此,青岛国际性会议和活动明显增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青岛香山旅游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首届大会、首届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青岛国际影视博览会等纷纷举办。本次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提高青岛的国际化程度,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第三,青岛是山东的龙头,但青岛这个城市的壮大发展也需要某个片区来打头阵,以引领青岛龙头建设。在青岛,这个片区就是西海岸新区。为此,本次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强化西海岸对“青岛龙头”建设的引领作用。

从2012年建区以来,黄岛区就成为“青岛第一区”。2014年,西海岸新区获批,两区叠加,优势不断扩大。如今,西海岸新区生产总值接近青岛全市生产总值的1/3,是青岛头号强区。本次三年行动计划指出,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在经略海洋、融合创新、自贸试验等领域先行示范,以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为核心,构建唐岛湾、海洋高新区、董家口新港城三大动力源。

青岛龙头地位与其港口条件有密切关系。胶州湾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左右,最大深度为64米;湾内发育有数条水下谷地,深度可达25到50米,为港口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随着上世纪末青岛港开始西移,到2002年11月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整线西移前湾港区告捷,再到2020年7月青岛董家口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启用,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分列西海岸新区东西两侧,成就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次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推动青岛港和日照港、烟台港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推动共建环渤海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这意味着青岛港有了更高奋斗目标。

龙头城市与腹地之间以集聚和扩散为基本特征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基本力量。在港口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青岛对内对外交通联络建设也日新月异。 本次三年行动计划中,打造“轨道上的山东”,“着力推进纵贯南北的京雄商、京沪辅助山东段和横贯东西的青济郑高速铁路主骨架建设”,这都有利于青岛腹地的进一步拓展,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越来越有条件和底气。

望岳谈|以产业再造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

□周学泽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本次三年行动计划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的。“绿色低碳”涉及的范畴广泛,行动计划“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扩大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供给”,说明绿色低碳和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但“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说明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是在产业。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正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但顺势深化的任务重要而紧迫。本次三年行动计划的一大亮点,是重视“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山东来说,实质是完成从“粗黑重”到“高精尖”的产业再造。

第一,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本次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推动生产工艺革命、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低碳转型。

生产工艺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2020年6月签约济南高新区的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突破PLC、CNC、机器人控制器、编码器、伺服系统等系列硬件产品,已申请核心发明专利75项。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一恒介绍说:山东新松与滨州化工、山东荣信集团、山东华天软件、浪潮都有深度合作,为山东化工企业设计机器人巡检,打造无人实验室,既保障了人员安全,又能节省80%的人力。

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六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10万亿,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产业战略基地。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滚动实施更高层次“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全面提升产业内涵发展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左右。

第二,加快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作为重化工业大省,山东正在加速优化和调整。2022年12月7日,沙特油气巨头沙特阿美和山东能源集团在济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范围涉及炼油化工一体化、氢能、可再生能源和碳捕集技术领域,根据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合作包括一项潜在的原油供应协议和化工产品承购协议。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将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扎实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和万华化学乙烯、东明石化UPC项目实施,争取更多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布局。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指标,稳妥推动后续地炼产能整合。推进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和集聚发展,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45%以上,化工园区(含纳入园区管理的化工重点监控点)产值占全行业80%左右。

第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到济南的游客会发现,现在满大街跑的出租车主要已经是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的培育,背后是一盘新能源汽车发展大棋。2022年11月30日,济南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实现首台整车下线 ,一个千亿级产业链集群正在济南崛起。

2022年10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济南市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时指出,加快新旧动能转化,要做好“减、控、增”三篇文章,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构建以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为主的“4+X”绿色产业体系,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建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示范带动绿色产业整体发展。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指出,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营造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创建国家氢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业,建设济南、青岛、淄博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10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100家左右生态环保龙头骨干企业。

第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山东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喜人。2022年11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时表示,山东省立足制造业大省和数字经济强省“双优势”,产业数字化指数达到80.3、居全国首位。

在泰山钢铁集团,炼钢调度跟踪系统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这套系统是集团重点推进实施的绿色制造数据管控中心项目的核心板块,通过大屏可视化直观化,可以实现精准决策和智能管控,材料成本一项一年可降低1500多万元。泰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陈培敦表示:“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我们的产品制造、技术研发、深度服务、多点协同的全系统全过程的数字能力体系(构建),实现了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0%,能耗水平提高了5%,生产成本吨钢降低200-300元。”

山东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左右。提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国家级—省级—边缘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建设5个左右省级区域中心、50个左右省级行业中心和300个以上边缘中心。全面深化数字赋能。到2025年,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400家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比例达到45%左右,全省两化融合指数排名保持全国前三位。

应该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的目标。以黄河流域为例,能源结构偏煤导致大量二氧化碳及工业废气排放,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加剧了能源产业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在这种背景下,提前布局的山东推出三年行动计划,抓住产业再造这个关键环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可以对黄河流域和北方省份形成示范,对强化山东“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定位意义重大。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