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从这里引爆票房,厚重的山东也很“潮”
山东文化总给人一种特别厚重的感觉,殊不知,山东也有很潮的一面。
2000多年前诞生于山东大地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亦是立于潮头、引领潮流。
今天的山东,更是有着一颗玩新“潮”的不安分的心。近年来,山东在发展影业方面着力甚多,效果初显,东方影业之都正在这里逐渐成型。
01
说到山东的影业,就不得不说到青岛,这座诞生过中国第一个商业电影院的城市,一直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
刚刚过去的春节档,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热映,带火了东方影都、流亭机场、胶州湾大桥等青岛地标。观看电影时,从一闪而过的镜头里寻找取景地的所在,成为山东人特有的观影体验。
在影视作品中,山东人总能找到老乡。
山东籍的电影明星很多,李雪健、唐国强、林永健、黄渤、夏雨、黄晓明……多到让山东人意识不到他们是老乡的程度。
与电影结缘甚深的山东对影业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致力成为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地,成为电影潮流的引领者,这些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早在10年前,在黄海之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东方影都奠基开建,并于三年后启动全球招商,开启了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快速成长之路。
2019年春节档,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
4年后,导演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再次回归春节档,又一次刷新国产科幻电影天花板,不仅成为今年首部票房破10亿的电影,更在上映28天后累计票房突破38亿元。两部《流浪地球》均拍摄完成于青岛。
02
成果是努力最好的证明。
两部《流浪地球》的成功拍摄,显示出青岛在夯实一流影视硬件设施、一体化影视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影视产业政策方面斐然的成绩,也显示出青岛在影视拍摄、后期制作、推广发行等影视全产业链打造上的努力。
在科幻电影的背后,还有伴随互联网、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创新应用而来的影视文化产业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全新进程和全产业链的配合、配套。
当然,诞生于青岛东方影都的并不都是科幻电影。更多不同类型的电影正在被源源不断地产出,仅2022年,新备案立项的影视作品有99部,累计达到263部。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置景车间
《流浪地球》诞生的那一年,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一说法的出现,说明了公众和业界对中国科幻电影乃至对中国大片的期望和信心。
这一信心显然离不开山东的加持。
比如,《流浪地球》的拍摄,锻炼、积累了第一批的科幻电影人才,而到了《独行月球》拍摄时,这些人才、团队的入组就为《独行月球》的爆火奠定了基础。
数千人大型剧组的分组拍摄、人员调动、预算划分、安排工序、语言翻译等,在青岛东方影都都实现了全流程的工业化运作;在青岛藏马山影视外景地,已经建成的欧美街区、古装街区,正在建设的老北京、老上海、老青岛街区,为不同主题电影的拍摄创造了条件。
红花还要绿叶来配,电影制作中,主要演员固然重要,群演同样不可或缺。虽然还不能与横店的群演规模相提并论,但青岛的群演市场也在逐渐形成,为电影作品的丰满度提供着最基础的保障。
这里边,有抱着玩玩儿的心态挣点零花钱的青岛大姨,也有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出门买菜的时候顺便演个电影正在由故事变为现实。谁也不能断定,在这些年轻人中,将来不会出现一个又一个脱颖而出的山东版“王宝强”。
当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来到这里追逐梦想,一个自我生长的生态系统正在成型。
03
打造东方影业之都,山东是有底气的。
早在2017年,青岛就成功申创联合国“电影之都”,而山东与电影的缘分,最远可以追述到一百多年前。
早在1907年,青岛就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电影院,旧址即在今天的中山路1907光影俱乐部。中国第一部唱响国歌的影片《风云儿女》和第一部音乐故事片《海上生明月》也是拍摄、制作于此。
著名剧作家、导演洪深,上世纪初举家寓居青岛,并在青岛开始了其艺术创作生涯。1935年,洪深以青岛为故事发生背景编剧的电影《劫后桃花》在八大关蝴蝶楼取景拍摄。
如今,山东再次用电影证明了自己在厚重之余也可以玩得很“潮”,而很“潮”的电影也在一点点减轻着附着在“厚重”里的严肃感,代之以传统与现代在新时代的融会贯通——这恰恰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践行。
站在当下,人们,尤其是产业所在地的人们,关注最多的,可能是产业的体量如何,产业链的长度及其影响范围、影响力如何,能够撬起多大的市场,能够带来多少税收,能够带动多少就业,如此种种的现实问题。
把视线放得更长远一些,比如设想在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未来回头再来看这段历史,或许就能读出更多不同的意义来。
当下我们正在见证的,或许就是未来的历史,一段山东影视文化的发展史,一部将为山东注入新的特质的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