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从三部书籍,看山东文化“两创”
全国两会期间,在山东代表团住地,展出了三部书籍,会议间隙,吸引了不少代表驻足翻阅。
一套是《儒典》,宣纸线装,原大影印,原汁原味呈现古书原貌。这套历代儒学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示了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价值优势,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本是《中国字 中国人》,以汉字为切入点,配以历史典故,通过散文形式,讲解字形字义演变。墨染一笔一划,书写中华文化,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轻松阅读体验中,重温人文经典,探寻中国精神。
一部是对照版《论语》,包装精美,翻译准确,与其说是一部译著,不如说更像一件礼物。它代表山东的热情好客与开放自信,更彰显山东对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主动精神。
从经典挖掘阐发,到文化宣传创新,再到文明交流互鉴,这三部书籍,从历史中“走来”,与你我面对面“对话”,是山东近年来发力传统文化“两创”的一个缩影。山东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的薪火相传,需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个人都能担当文化使命,作出应有努力。
时光回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明确要求。
这些年来,山东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两创”方针,着眼“四个讲清楚”,实施“山东文脉”工程,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创新培育“山东智造”品牌,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交流互鉴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演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发展变化。文化“两创”,就是要用合宜的话语体系和表现方式,来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发展之问、人民之问。叶小文先生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谈传统文化“两创”,山东是最有资格的。
之所以这么讲,是基于我们的先天条件优势。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是孔子、孟子、孙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怎么才能搞好文化“两创”工作呢?关键就在结合融入,就在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可以是生活感,也可以是时尚感,可以是科技感,也可以是体验感。总之,一个好的连接点,一定是一个好的创意,有一个好的故事力传播力,一定是根植中华文明血脉,内含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一幅数字藏品《泉城秋色图》,以古诗词相串联,融入鹊华烟雨等景色,以科技赋能文旅新体验,仅3秒钟就售出了1000份;一部春节档电影《满江红》,将豫剧与电音进行天马行空的碰撞,让电影配乐火爆出圈,迅速刷新了传统戏曲在年轻人群中的认知;春晚上的一支舞蹈《碇步桥》,将水乡的温婉诗意融入曼妙舞姿,没成想竟带火了浙江泰顺的碇步桥旅游,一时间游客飙升。
他们深耕地域特色,体现艺术匠心,又将传统性复原与现代性表达完美结合,所激荡出的,必然是浓浓的烟火气和民俗风,看上去或许举重若轻,背后却是大量的艰辛探索和奇思妙想。这里面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程度,也考验对现代人情感诉求、审美标准的精准把握。
说到底,文化“两创”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有其内在规律,需要精耕细作,需要虚功实做。
文化根脉藏于日常物质器物、语言文字等表征之下,常常并不显山露水,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提供精神归依与心灵居所。面对这些老祖宗的厚赠,我们敬畏、感恩、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只有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努力寻找那些合乎生活情理、令人真心喜爱的“连接点”,才能不负厚望重托,才能让宝贵的文化因子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辉。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