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鸢飞鱼跃……山东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

齐点淄博 2023-05-19 22:02:22 阅读量:

2023-05-19 22:02:22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 万鸟翔集在黄河三角洲,大批斑海豹在长山列岛争享日光浴,采矿沉陷区绿色“逆袭”变青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山东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道路。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黄河两岸芳草萋萋 万鸟翔集携枝筑巢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齐鲁大地上,黄河河道全长6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2%,从菏泽东明县入鲁,润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后,大河奔流由东营入海。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近年来,经过山东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黄河沿线俨然已经成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景观地带,母亲河成为造福沿岸百姓的幸福河。 

万鸟翔集!在黄河三角洲邂逅最灵动的“鸟类天堂”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近年来,东营认真贯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由1992年187种增加到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有25种、65种,国家级珍稀鸟类达90种。近几年,还首次发现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在这里栖息。

“世界易危鸟类”黑嘴鸥繁殖时对潮间带环境要求非常苛刻,2013年开始在黄河口大量稳定繁殖,2021年在黄河口的数量已突破1万只,东营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

“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野外自然繁殖于2019年在黄河三角洲首次被记录,这里也成为丹顶鹤在我国越冬的最北境、自然繁殖的最南境。

“世界濒危鸟类”东方白鹳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多年来,东方白鹳用翅膀“投票”,选择在黄河三角洲安了家,截至2021年黄河三角洲已累计成功繁殖雏鸟2278只,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东营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黄河三角洲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自1961年被发现以来,该地区持续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为保护好三角洲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资源,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年产原油30万吨的300处油气生产设施已全部退出,这是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2021年10月22日,山东东营滨海滩涂的翅碱蓬将黄河入海口的滩涂湿地铺成“红地毯”,众多鸟儿在此流连栖息。

不仅如此,去年以来,保护区共治理了7300多公顷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修复了本土物种1500公顷盐地碱蓬和50公顷海草床,同时开展了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多项湿地修复工作。

截至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湿地28.2万亩,“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日益凸显。

守牢黄河生态“底色”,大河之滨,育“黄”生“金”

黄河流经滨州94公里,与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滨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决守牢黄河生态“底色”。通过高标准新建、改造提升、补植完善、抚育管理等措施,对全市黄河淤背区林带分类进行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林带标准质量和景观效果,建设“多树种、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黄河生态廊道,打造“蒲城水乡、秀林虾塘、九曲玉带、千里画卷”的美丽景象,稳定的生态系统吸引了很多的珍稀物种在这里安家。

沿黄高青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高青是淄博市唯一的沿黄县,黄河在淄博流经47公里,造就了齐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相辉映。行走在高青大地,与金色杨林、绿色湿地相映的,是产业集聚区充满活力、兴旺勃发的景象。高青通过对生态优势的精心打磨,不仅成就了黄河流域第一座国际慢城——天鹅湖国际慢城,更让沿黄而生的贫困村蓑衣樊村化身“蓑衣水乡”,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黄河咽喉”打造文旅发展新高地

齐河,被称为“黄河咽喉”。黄河在齐河县境内蜿蜒行进62.5公里,走进黄河国际生态城,一眼望去像置身非洲大草原,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动物,漫山的金光菊格外耀眼。 以黄河国际生态城为载体,以文旅大项目集群开发支撑,目前齐河县共引进投资过亿元的文旅项目20多个,总投资900亿元,济高国际康养文化基地、冰雪世界文旅综合体等项目也相继落户齐河。

小船摇曳,白鹭翩飞!东平湖畔邂逅“诗与远方”

东平湖地处鲁西南,是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重要枢纽、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东平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生命线,将发展注脚归根于“一湖碧水”。曾经,这里网箱网围一度占到水面的55%,不仅污染水源,还影响行洪安全。山东下大力气开展东平湖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投资32亿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新增各类湿地2.6万亩。同时,东平县大力实施了环东平湖生态隔离带建设。改善了区域性小气候,阻隔了污水和垃圾入湖,为东平湖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从湖边望去,近处芦苇金黄,小船摇曳,远处碧波万顷,白鹭翩飞。

碧海蓝天

山东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山东,一片向海而生的土地。毗邻海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拥有35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近年来,山东加快海洋生态修复治理,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洋生态系统明显恢复,400多头斑海豹洄游山东长岛

 

每年天气回暖时,就有大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从辽东湾洄游到山东长岛,数量超过400只。洄游回来的斑海豹成群结队,模样憨态可掬。它们将长满胡须的嘴巴探出水面,露出圆圆的脑袋登上长岛各岛礁歇息、觅食,争抢地盘,享受“日光浴”,这里俨然成了它们幸福的海上乐园。

长岛海域内分布着大量低矮礁石,在长岛挡浪岛北侧海面上还有几块不高的礁盘,最高的一块离海平面不过五六米,被当地渔民称之为“海豹礁”,是斑海豹们天然的栖息地。为加强保护,长岛在斑海豹活动的区域划出了面积达1700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配备专业设备、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监测管护。

据悉,饵料丰富、海水干净的地方,是斑海豹理想的栖息之所。山东长岛近年来不间断进行生态修复,传统鱼类资源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斑海豹来此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海豹王国,成为斑海豹的“他乡”。随着长岛海洋海岛生态保护修复的深入实施,一些对生态要求高的海洋生物在长岛海域洄游也越来越频繁。鱼翔浅底,豹跃礁岩,藻草摇曳,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日照退港还海,恢复1882米生态岸线,成就了46万平金沙滩!

一片金色柔软的沙滩,犹如城市的一条“金腰带”,与灯塔景区的礁石滩自然串联为一体;翻滚的海浪之上,成群的海鸥拍打着翅膀飞过……行走在日照市海龙湾,很难想象,在2017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黑乎乎的煤炭堆场。

上世纪80年代,因水深条件好、不冻不淤等优势,日照石臼区域海域成为了我国“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的深水港址。日照的煤炭码头和日照港石臼港区煤堆场,也成为了日照港业务发展的第一块基石。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互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紧邻日照市著名的灯塔风景区的煤炭码头和煤堆场,逐渐开始成了“煞风景”的存在。

针对这一问题,2016年,日照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港口岸线退用还海项目——海州湾日照港北区港口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简称“海龙湾退港还海工程”),开始探索一条港口工业岸线生态修复新路径。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期待中,这个概算总投资6.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40亿元的项目,2017年2月开工,2019年6月完工。

项目的实施,不仅恢复了1882米的生态岸线,形成了以“龙山咀”为龙头、以“海龙湾”为龙尾的绵延10km优质砂质岸线,让日照新增沙滩面积46万平方米,而且周边海域海洋环境、生物资源等也得到显著改善。周围海域水质提升到国家海水二类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控制在30mg/m³以下,细颗粒物含量控制在25mg/ m³以下,生态环境整治效果显著提高。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海龟、白海豚等10余种海洋生物也开始频繁出现在项目所在海域。同时,规划建设的煤码头工业遗址公园、海上艺术长廊等景点,与日照灯塔景区、万平口景区连成一片,为山东“仙境海岸”建设增添了“日照色彩”。

整治修复岸线62.82千米!还渤海一片蓝色海湾

近年来,山东省围绕“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主线,扎实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期间,山东省渤海区域完成整治修复滨海湿地4996公顷,整治修复岸线62.82千米,超额完成任务。

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流入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渤海。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在渤海凹陷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呈扇状三角形,被称为黄河三角洲。受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岸滩附近养殖面积不断扩张,滩涂生境发生改变,高潮滩盐地碱蓬严重退化,形成大量裸滩,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碱蓬生态系统呈现亚健康状态。

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受损情况,东营市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建立了由市政府领导,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垦利区政府组成的管理机构,构建了“分工﹢协同”的责任体系,实施适应性管理;坚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和有工作基础的高校、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合作实施修复项目。修复措施改善了滨海湿地水动力及生态环境,使碱蓬等耐盐植被获得自然增长的基础生境。项目完工后1年内,通过有效管护、播种增植等措施,在修复区域范围外又恢复盐地碱蓬1569公顷,“红海滩”湿地景观得以重现。

潍坊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沿海土壤含盐量高,强盐渍化面积达38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35%,该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绿化成本较高、综合利用难度大等问题,一直是潍坊海洋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实施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项目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引种耐盐碱乔木型柽柳——盐松,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困扰沿海地区的生态绿化难题。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域土壤盐渍化程度从种植初期的3‰降低到1‰,土壤结构得到了优化,区域植被得到恢复,筑起一道沿海绿色屏障。

白浪河生态示范带

蓬莱市渤海海域自然岸线长6.4千米,多为砂质岸线。项目区域主要问题是砂质海岸受到侵蚀,沙滩稳定性和环境质量较差。针对该区域早期人为活动破坏了沿海防护林,致使砂质岸线缺少植被防护、防风固沙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蓬莱市渤海海域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在沙滩后方种植黑松30930棵,种植柽柳25078棵,总面积11.26公顷,形成砂质岸线后滨防护林,提升岸线防风固沙能力,提高沿岸植被生物多样性。同时,该项目清理蓬莱市栾家口港以西至龙口蓬莱交界沿岸垃圾,沙滩清理面积23公顷,清理清运垃圾17474立方米,恢复沙滩自然风貌。

荒山绿色“逆袭”

变青山

地心“补绿” !昔日采矿沉陷区如今满山绿

山东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曾经的高强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记者从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通过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现在大量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已得到有效治理。

盛夏时节,莱州三山岛金沙滩每天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在这片沿海岸线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类动植物达300多种。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山东最大的临海金矿尾矿堆放区。尾矿日积月累,最高的时候高出地面15米,累计堆放尾矿达到600多万立方米,还严重威胁了海边的生态环境。

为彻底解决尾矿问题,莱州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在对新产生尾矿进行综合利用的同时,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对历史遗留尾矿库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涵养水土,提高植被覆盖率。覆盖优质土壤40万立方,种植黑松、龙柏等抗风耐碱树种16万余株、草皮60万平方米,对约400亩的盐碱海滩进行了覆土植被,昔日的不毛之地蜕变成海滨生态休闲风景区。

三山岛尾矿综合治理只是山东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表示,全省先后划定黄河沿线、近岸海域、鲁西南采煤塌陷地等7个重点区域,累计投入200亿元对泰山、沂蒙山等10个区域内的废旧矿山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山东共完成矿山生态修复2853处,恢复土地面积3.2万公顷。

目前山东正在编制2022—2025年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计划到2025年,现有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基本完成。

实干60年!原山林场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鲁中,有座高山巍巍耸立,山上松树、柏树、刺槐等树木组成的森林延绵不断。这就是淄博原山林场。很难想象几十年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三代原山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将这里建设成为森林覆盖率达94.4%的“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很难想象所有的建设经费、维护经费,都是靠原山人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成果而换来的。

图片

“当年,这里处处是裸露的怪石,缺土无水,浇树都是从山下的水库中用马车拉,再由人挑到山上。这些树有不少是我们当年栽下慢慢长大的。”对过去植树之艰难,第一代原山林场职工、74岁的段新安仍记忆犹新。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植树造林,要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倍的辛劳。1960年,原山林场职工们为战胜持续的干旱,在这陡峭的山坡上曾连续三天三夜用百人传水的方式,最终保住了幼小树苗的成活。故事虽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一直激励着原山林场的一代又一代人。段新安告诉记者,第一代林场人每人植树超过10万棵,在这里有不少家庭两代、甚至三代人都是原山的育林人、护林人。

60年的打拼,原山人硬是给这个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让大山绽放出秀美的容颜。

“侧柏特别耐干旱,在贫瘠的土壤中它顽强的根系可以深深扎在石头缝中。几代原山育林人也正如侧柏一样,获取的很少,为大山却奉献出很多。”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孙建博抚摸着一棵树龄长达60年的侧柏,不禁感慨。

“如今,原山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比60年前提高了40倍,成为一座绿色水库、一座森林氧吧。”孙建博告诉记者,茂密的植被使这里年降雨量比城市和平原高出15%以上,使源于原山的孝妇河常年奔流不息,滋养着淄博几千平方公里土地。 

60年来,原山林场的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种树、护树、伐树,曾经是国有林场的生存法则。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国家禁止采伐林木政策的实施,原山人也踏上了探索转型的发展之路。这期间,他们摔过跟头,吃过苦头,转型的阵痛让每个林场人至今难以忘怀:开办的奶牛场、木材厂等十多个项目全部亏损,最困难的时候林场负债高达4000余万元,陷入只有依靠贷款维持生存的绝境。

1996年底,孙建博被任命为原山林场场长。“拿不到工资的职工连水电费都交不起,126家各地来的债主轮番上门讨债。林场找不到出路,我心中的焦虑比自己身体伤残时还要痛苦!”幼年因病致残,连走路都要靠柱拐棍的孙建博感到压力山大。 

图片

孙建博(左二)

“靠要饭过日子,只会越来越穷,必须创出一条新路来!”决心已下的孙建博和几十名林场干部召开了一周的会议,谋划未来的发展思路。

“不换脑筋就换位置,干部要能上能下!”锐意改革,使一批思想活跃、敢拼敢闯的员工走上了领导岗位;亏损企业被全部关闭;一批经过严密论证、有市场潜力的副业新项目上马;育林、护林责任到人,林木成活率、防火有效率与收入奖金挂钩。

身残志坚的孙建博从不把自己当成残疾人。那颗顽强奋进的心鼓舞着他事事都要争第一。在他执掌原山林场的20年来,第一的记录不断被刷新:在全国国有林场中第一家创办旅游项目,目前仅旅游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建设全国第一家林场艰苦创业纪念馆,每年免费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超过5万人次;国内首家林场承诺职工工资将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21%,比1996年增长10倍以上。建成山东省第一支摩托化、现代化专业防火队伍和森林防火微波视频监控中心,在全国率先装上了雷达探火系统,使原山林区实现瞭望监测全覆盖,林场20年无火情事故;在国有林场第一家实行“企事分开、一场两制”,率先走出了一条保生态、创效益、创品牌的科学发展之路。

“不奋斗,绿水青山就不会变成金山银山!”

在孙建博看来:“森林生态是个宝库,只要把森林管好、发展好、利用好,就会不断裂变出庞大的生态产业来。”

以往原山林场间伐林木,一棵树砍掉再运下山卖给煤矿,每棵只有几块钱利润。孙建博当场长后,立下了禁止砍伐的规矩。他们将树活着移进苗圃栽起来,然后出售给城市的绿化公司,每棵树能卖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死树变活树”的创新,让原山如同抱到了金娃娃,当年的小苗圃场如今已发展成为省内屈指可数的园林绿化公司,承担着多个城市公园、湿地公园和道路绿化的大项目。

图片

为向外拓展绿色生态产业,孙建博还带领林场把近年来租借周围的5000多亩荒山进行绿化,不仅建起了林业科技示范园,还谋划将其打包上市。他们又整合了原山周围7家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整合周围更多的林场和荒山,将其打造成百万亩生态森林圈和鲁中山区的“绿心”。

为谋求更大发展,具有前瞻眼光的孙建博在北京林业大学支持下,相继建设了中国北方种苗花卉研发中心、中国林业科学院淄博院士工作站,为林场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奋斗,绿水青山就不会变成金山银山!”改革创新,让原山林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场不仅还清了所有历史旧账,还接管了4家困难单位和1家企业,从一个负债累累的“要饭林场”变成集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旅游地产、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并举的“全国十佳国有林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走上了一条健康、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鸢飞鱼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闪电新闻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