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齐长城】湮没的荒城古道 美好的烟火人间
如果不是被人引导到了这里,如果只是偶然间经过,你恐怕很难想象,车流不息的220国道西侧,济南市长清区广里村广袤麦田里的一片隆起于地面的高台,便是有“长城之父”之称、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齐长城的起点。
当齐国人在这里夯下第一筐夯土时,后来横扫中原统一六国的秦人的祖先,还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为周天子养马,距离秦长城的修建还有四百多年的时间。
如今,这条全长1200余华里的古老的城墙,绵延穿行于齐鲁大地中部,西起济南长清区,跨越泰安、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六市,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隐入黄海。齐长城内外,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5月29日,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文旅厅主办,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承办,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泰安、日照、临沂市委网信办协办的“探寻齐长城”网络主题活动在济南启动。笔者跟随探寻团,开启了一场齐鲁大地的寻访之旅。
湮没的荒城古道
距离芒种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广里村的麦田已是一片金黄。麦田旁,萋萋芳草之下,便是著名的齐长城。
现存遗迹为平地之上的一座高约3米、宽约40米、长约260米的长方土台。土台向西不远处,便是滚滚黄河——在被黄河抢夺河道之前,它的名字叫作济水。古济水的河道或许比现在的黄河河道距离这里更近,于是这里自然而然地便被选作了长城的起点。
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鲁国曾联合11个诸侯国攻打齐国,于是“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那场战争,或许就发生在广里村附近。
从广里村的齐长城起点向东,数公里外,便是大峰山,那里的山顶上至今仍有古城墙与屯兵营的遗存。
这些城墙和屯兵营的建筑用材,与今天齐长城沿线许多民居仍然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是就近取材用石块垒筑,且较少使用泥浆等粘合剂。石头的堆叠看似有些随意,却坚固异常——从矗立千年却仍得到相当程度保存的齐长城的建筑即可见一二。
围绕着长城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的战斗,来来去去生活过无数的人,那么,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样貌与性情,又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他们是不是和今天的山东大汉一样高大威猛?他们都是精壮的汉子,还是不乏有着“八十始得归”伤情故事的老人?
是谁在广里村夯下了第一筐土?是谁在大峰山垒下了第一块石头?
谁曾站在这高台、高山之上眺望?谁曾第一个看到了来犯之敌,并发出了第一声喊叫?喊叫时的他,是恐惧,还是兴奋,是视死如归的绝决,还是心如止水的平静?
谁在这里苦等过寒衣?谁在这里思念过爹娘、儿女和心爱的姑娘?他们最终回到了故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是成了“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
山顶城墙的垛口和屯兵营的石头房子,一定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可惜石头无言,只能示人以沉默。
美好的烟火人间
石头是冰冷的,生活却是火热的。
或许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才给了人们更多的情感共鸣。
在大峰山山顶,有一块硕大的立石,写着“孟姜女哭长城处”几个大字。
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哭杞梁一事,记载于信史《左传》,事情发生于鲁襄公二十三年,即前面所说的“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一事之后五年。
这段故事后来在西汉刘向《说苑》一书中增加了“崩城”的情节,最终至明代演化出如今流传最广的“孟姜女哭长城”的版本。也就是说,孟姜女是齐国人,如果她确实哭了长城,也只能是齐长城,而不是在她哭之后四百多年才修建的秦长城——自古以来,齐长城沿线,广泛流传着这一凄美的爱情传说。
孟姜女的故事里,有青春的气息,有浪漫的爱情,有思念,有牵挂,有死亡,有悲伤,有失望,也有期望。
这期望,是代表无休无止的战争和劳役的长城的倒掉,是普通人的生活复归于平静。
或许,今天的齐长城脚下,人们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正是孟姜女们所期望的吧。
比如,在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齐长城脚下、大山深处的王老村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原本是个交通闭塞的贫困村。而如今,依托当地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村里建起了一座座联排别墅,村民在家门口办起“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王老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再比如,位于莱芜区雪野街道与章丘区文祖街道之间的锦阳关,是古代齐长城三大重要关隘之一,锦阳关西北约1公里处,坐落着依山而建的石子口村,村西山头有战国时期齐国的屯兵营遗迹。近些年,石子口村依托齐长城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当年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今天的山东省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森林村居、美丽乡村齐鲁样板村。2022年,石子口村建起一个小火车项目,火车行驶1000米至锦阳关西侧,游客可在火车上饱览齐长城风光,该项目为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最好的归宿
曾经不可或缺的防御工事,在失去其防御功能后,逐渐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但是,作为历史文化一部分的齐长城,并没有被遗忘。而且,在失去了防御功能后,其在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官方到民间对其保护、利用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2022年3月,山东在全省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加强齐长城的巡护工作。
2022年9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同年,山东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推进构建“一廊、七段、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今年2月,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启动会议上,山东开启“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工作,齐长城便作为“四廊”之一。今年3月,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齐长城遗址博物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批前公示。这意味着齐长城保护与活化迈入了新阶段。
近日,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了《山东省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2023-2030年)》。按照该规划,山东将形成东部“千里滨海”、西部“鲁风运河”、南部“红色沂蒙”、北部“黄河入海”、中部“长城寻迹”五大主题廊道,整体构成“东西南北中、一环游山东”旅游风景道总体布局——中部的“长城寻迹”无疑占据了重要位置。
更多的保护,更好的利用,这是齐长城最好的归宿。
这归宿里,有齐长城的未来,也有山东烟火人间的未来。
来源:瞰青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