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投资版图缩影:从这里看到未来
2023年是山东建设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启动之年。世人都在关注,这场改革将如何破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眼下,东明石化正在筹建又一个重大投资项目。这将推动企业向炼化一体化的深度转型。”2023年6月28日,在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中,山东东明石化集团(以下简称“东明石化”)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对前来调研的山东主政者这样说。
东明石化位于菏泽市东明县,总资产65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是山东乃至中国最大的地炼企业。
以前,这家炼厂的主营业务是生产成品油。2018年,东明石化开始布局化工业务,注册成立劲海化工,通过投建高端聚烯烃等项目,炼油与化工业务占比已达5:5。2023年,东明石化筹建世界首创的UPC项目,这将使其油化比变为3:7,彻底扭转炼油独大的业务结构。
2023年6月28日至3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16个地市的主要负责人在菏泽、聊城、泰安三市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重点检验新旧动能转换五年以来取得的成效,总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查摆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东明石化是这场观摩的第一站。
当下,这个北方经济第一大省正处于两场改革衔接关口。
2018年,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山东率先拉开了一场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五年取得突破之时,2022年8月,国务院又赋予山东建设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这意味着,山东将承担起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路的责任。
2023年,正是先行区建设的启动之年。这次大规模、高规格的重点项目观摩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转型升级新动力
山东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地方炼厂,总产能高达2.1亿吨,被称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基地。东明石化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炼厂。在过去5年中,这家石化龙头企业相继投建了两大重点项目,掀起了从传统炼油向炼化一体化的深度转型。
在东明石化中央控制室内,李湘平对观摩团讲述着转型的由来。中国原油进口量每年高达5.5亿吨,但成品油市场却一直有着数千万吨过剩产能。加之全国七大石化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山东地炼身处南北夹击之下,传统炼油业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转型势在必行。
2018年8月,就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改革的第一年,东明石化注册成立了劲海化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投资70.7亿元筹建100万吨/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利用上游炼油的副产品来生产高端聚烯烃。
聚烯烃是高端化工品的基础材料,下游可广泛应用于生产汽车的保险杠、外壳、玻璃,医疗器械中的针瓶、输液袋、针管,农业的塑料薄膜等多个领域。
该项目入选了2020年山东省重点项目,获得了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2023年3月正式投产。目前,中国高端聚烯烃50%以上依赖进口,每年约有3000万吨的市场缺口。该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71亿元,年利税34亿元。
借助该项目,东明石化从以前主要生产成品油,转变为炼油与化工业务占比5:5。
2023年,山东又一场改革启动之际,东明石化又迎来了一个重大投资项目。
“UPC(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科技试验工程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目前正在进行开工建设的前期准备。”李湘平说,这个项目总投资220亿元,是菏泽市单体投资最大的高端制造业项目。
传统炼化工艺流程是先将原油炼化,再生产化工材料;UPC技术可将原油直接变为化工材料,一步到位。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效益好等优势,与山东绿色低碳的发展新理念相符。
东明石化30万吨/年UPC科技试验工程项目是由东明石化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开发的技术,经国家石化联合会组织的院士团队技术鉴定: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所开发的专用催化剂属世界首创、技术总体水平国际领先。如能采用该技术,未来中国可减少近亿吨原油进口量。
李湘平表示,该项目在5万吨级工业化生产中运行稳定,但出于世界首创、稳健经营的考虑,先上马30万吨项目,再行扩产到100万吨。未来UPC项目建成,东明石化油化比将达到3:7,推动企业炼化一体化的深度转型。
同为传统产业,以热电、铝冶炼加工和化工为主业的信发集团也经历了一场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信发集团位于聊城市茌平县,是中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之一,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2681亿元。这家民企极为低调,平时少为外人所知。
信发集团董事长张刚向观摩团介绍,三条产业链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煤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体废物。这些固废堆积如山,如何处理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原来,信发集团三大主业规模巨大,曾是出了名的能耗大户、排放大户。据测算,若企业拉煤的货车首尾相接排起来,能从聊城厂区一直排到济南。正是因为超标排放、污染严重,企业曾差点倒在“环保风暴”中。
“各类生态环保政策督促和倒逼我们争分夺秒治污染、减排放,集团先后关停了15台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投资300多亿元对全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张刚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又打造了第四条环保建材产业链。
信源绿色新型环保建材项目,正是新产业链的核心。该项目总投资20.8亿元,2022年5月份投产,年产2.4亿平方米纸面石膏板、单厂产能世界最大,42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砌块板产量全国最大。
当天,张刚向观摩团讲述了这条产业链将一块石子重复利用6遍,把固废作为原料吃干榨净的历程——当一粒石子进入生产线后,先是生产石灰—电石—聚氯乙烯;产生的废料电石泥可以代替石灰生产氧化铝;还能用于电厂脱硫;脱硫产生的脱硫石膏可生产石膏粉、石膏板。一粒石子贯穿于四大产业链,从废料废渣变为优质建材。一吨石子126元/吨,即使不算其他5次利用,仅以石膏板每吨均价1500元计算,附加值就增加了12倍。
过去,这1400万吨固废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每年处理废料就要花费亿元以上。现在,这些废料变成资源生产建材,每年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0亿元,带动整体循环经济增加效益100亿元以上。目前,信发集团各产业链均达到超低排放,旗下11家企业被列入应急减排A级企业。
科技催生新动能
此次现场观摩选择了山东的菏泽、聊城、泰安三地。这些城市地处山东省中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但同样集聚了许多高科技的新动能。波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波米科技”)就是一个打破国外垄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企业。
总经理杜孟成对观摩团说,波米科技生产的光敏性聚酰亚胺材料已成为芯片先进封装中最核心的材料。因其具备光刻性能,又被称为封装领域的“光刻胶”。这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工业化量产的芯片先进封装材料。
芯片生产分为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环节。尽管中国在芯片封装领域实力较强,但封装材料却被美日垄断40余年。在2019年日韩贸易争端中,日本公布三种半导体重要材料停供韩国,其中就包含这类产品。最后,韩国政府和以三星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直接“缴枪投降”,足见其重要性和研发难度。
杜孟成解释道,光敏性聚酰亚胺材料是芯片先进封装中最难的关键材料,国内许多科研机构、上市公司都能生产,但就是无法实现商业化量产。一是技术难突破,二是客户难接受,属于典型的“双壁垒”产品。
波米科技起源于中科院化学所,研发基地设在北京,生产基地设在河北。2017年,波米科技被山东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博收购,2020年整体搬迁至聊城市阳谷县。
从北京、河北搬迁至阳谷让这个初创企业得以降低运营成本,大量基层科研人员减小了生活压力。杜孟成说,封装测试成本高昂,一个12寸的晶圆就要几十万元。波米科技与客户测试一次至少要半年以上,第二次修正后又要耗费半年。有时一次测试发现6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冒出来更多问题,就得重头再来……仅波米科技一个下游客户就有几十个技术人员、历时数年参与测试,耗费了上亿元的开支。可如果不能实现突破,中国芯片封装技术再好也要受制于人。
所幸,波米科技最终打通了技术难关。2020年,波米科技总投资10.4亿元建设生产工厂,于2022年2月正式投产。
“2022年之前,国内市场先进封装材料全部依赖进口;2022年之后,波米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杜孟成上个月刚刚走访了一个国内客户,该企业已有60%用量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杜孟成告诉观摩团,目前项目产能足以供应中国市场。
只有创新才能闯出一条生路。睿鹰制药集团总裁、首席科学家彭继先对此深有感触。
睿鹰集团地处山东菏泽,搞生物医药可以说先天不足。“生物医药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属于‘高技术、高质量、高人才’的‘三高行业’。这里搞研发不如北上广人才多,建车间不如大城市资金丰厚,拼市场不如南方地区广阔。即使别人带着资本、技术和人才过来,我们能提供什么,又如何与之合作?只能凭借创新。”彭继先说。
了未元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智能化柔性制造平台正是睿鹰制药创新的成果。此前,生物医药行业是重资产、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生产每一种新药都须新建生产线,造就了一个车间只生产一种药品的现状。
为破解这一瓶颈,彭继先带领团队探索构建一个柔性制造平台——将制药工艺流程拆分为109个单元,通过各单元自由组合,在智能软件的匹配下组成新的生产线,不需要再进行重资产的投入,突破了制药行业“一品一线”的产业化瓶颈。
彭继先介绍,平台建设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睿鹰制药联合德国西门子、美国罗克韦尔等企业共同打造了智能化体系。为了吸引人才进驻,睿鹰制药将传统的聘用关系转为合伙模式,既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还提升了人才的归属感。同时,平台建设所需资金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克服了资金困难。
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2019年7月开工建设,2022年4月一期竣工投产。项目主要建设28个车间、99条生产线,围绕化学药制剂、中医药、医用新材料三大板块。该技术平台可承接70%以上类别的药品生产,压缩药品产业化时间90%、节约成本2/3以上。
目前,睿鹰制药已与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药科大学、美国辉瑞等21家单位(企业)签约合作、几十个品种的药品产业化落地。其中,年产粉针制剂6亿支、片剂1亿片、胶囊2亿粒、颗粒剂3000万袋。2022年,睿鹰制药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利税4.5亿元。
彭继先说:“下一步,我们将把平台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标准化模板,引进更多创新药物,助力菏泽实现‘研发在全球、孵化在菏泽,资源在全球、产业在菏泽’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生态。”
投资如何有效
两天半的现场观摩,一共调研了18个项目的建设情况。
这些项目平均投资规模逾68亿元,预计投产后年产值突破50亿元的超过1/3。在这些项目中,有的是传统产业的延链补链、转型升级项目,有的是依靠科技创新快速兴起的“四新经济”。涉及产业包括中医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池、宠物食品、半导体、新材料和特种钢等,其中菏泽现代医药港、石横特钢特种建筑用钢、泰山新闻出版小镇3个项目,投资均突破百亿元。
投资项目是地方经济的一面镜子。观摩团在这些项目中看到了什么?
在山东主政者看来,它们既反映出当地改革的成果——规模体量大、行业竞争力强、生态底色足、融合水平高;又体现着经济发展的现状——“大项目好项目总体偏少、招商项目储备不足、部分项目建设缓慢等问题仍然突出,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型项目不够多,外资项目偏少”;既显露出地方的后发优势——制造成本较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政府对于大项目、高科技项目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也是山东全省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传统产业体量巨大,节能降耗之路依然漫长,新兴动能规模尚小,还需长期培育。
2023年是山东建设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启动之年。世人都在关注,这场改革将如何破题?
在6月30日下午举行的全省现场观摩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指出,推进先行区建设,必须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以有效投资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
今年以来,山东大力抓项目扩投资,有力支撑了经济稳增长。今年1-5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不过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近段时间,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消费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在这种形势下,投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保持投资平稳增长至为关键——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反复强调“有效”是投资的灵魂,认为扩大“有效”投资是实现稳定增长的“牛鼻子”、增强发展后劲的“蓄水池”、促进社会就业的“增容器”。
在山东主政者看来,有效投资能够稳定经济运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无效低效投资不仅会造成资源要素浪费,还可能带来产能过剩、企业亏损,甚至恶性竞争、金融风险。因此,关键是要找准并把握好投资方向,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实行“精准滴灌”,决不能再搞“大水漫灌”。
实行“精准滴灌”需要解好这样几个“必答题”:往哪投、谁来投、怎么投。
对于“往哪投”的问题,山东主政者列举了基础设施、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能源建设、技术改造、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民生保障等部分领域,要求各市县要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和产业基础优势,找准各自投资方向。
细数这些投资方向,既有横向的不同产业,也有纵向的不同领域。比如,“技术改造”被列入其中是因为主政者相信,“如果说新建项目是‘增量培育’,那么技术改造则是‘存量变革’,更容易产生裂变效应,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山东还将“绿色低碳”划入重点投向,提出大力支持节能设备、节能建材等高效节能项目投资,支持环保装备、绿色材料、污水处理等先进环保项目投资,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投资,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
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已是全国最大的环保市场。2022年,山东环保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产值居全国前列。显然,如能用环保市场带动环保产业最终实现环保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对于“谁来投”的问题,山东主政者认为,要着力拓展投资主体,一是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二要多措并举招引外来投资。
从此次观摩的项目来看,投资主体既有地方国企也有央企,但民企占据了大多数。目前,山东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60%以上。此次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坚持“非禁即入”,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与此相关的是,山东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市场准入壁垒清理专项行动,强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让民间资本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会议还要求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区,密切关注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外商,开展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式招商。
聚焦“怎么投”,山东计划创新完善保障体系。未来,山东将在要素保障中实行“精准滴灌”——必须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创新要素保障政策措施,切实“让好马吃到好料”,在用地、资金、碳排放指标等方面以高水平资源要素供给保投资、保项目、保发展。
要素保障是投资落地的前提、项目建设的基础。此次会议强调,要重点看项目的能效指标,即万元GDP能耗水平,坚持分类施策,对“两高”行业严格实行总量控制,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等量替代原则;对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项目,审慎决策、严格管控;对能耗、能效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项目,一律放行。
或许在菏泽、聊城、泰安落地生根的这18个项目,可以看做当下山东投资版图的一个缩影,它们将共同支撑起这个北方经济大省的未来。正如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所说:“一个产业项目从落地开工到建成投产,一般需要一两年。现在落地的项目、形成的投资,一两年后将会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拼图,形成先进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来源: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