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找准转型发力点—来自山东省菏泽市的调查
菏泽市曾是山东省经济“垫底”的地市之一,工业化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一度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近年来,菏泽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走出了一条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山东省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市之一。欠发达地区如何抓发展?菏泽实现“后来居上”的动力源自哪里?
从地图上看,山东省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位于山东省西南角、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菏泽市,正处于鹰尾。无山可傍、无海可依、无势可借的菏泽,经济总量排名曾常年在全省靠后位置徘徊。
近10年来,菏泽市转变发展思路,以重点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动能,成为山东省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市之一。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78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205亿元,从山东省第13位跃升至第8位。今年前三季度,有7项指标增速居山东省首位。“10年来,菏泽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实现由‘全省垫底’到‘跃居中游’的重大转变。”菏泽市委书记张伦表示。落后的菏泽何以“后来居上”?
摆脱思想上的贫困
过去,一说起山东的贫困地区,人们大都会提到“德惠聊菏”。工业基础薄弱的菏泽,在4个“穷哥们”中垫底。欠发达,曾是菏泽挥之不去的标签。
知耻而后勇,菏泽的改变,始于思想的转变。
菏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绍青告诉记者,从1998年起,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全省均衡发展,推动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转变,山东专门制定政策措施,举全省之力对口帮扶。此后的20年间,尽管菏泽发展速度加快了、增幅好转了、总量提高了,但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排名倒数的窘境没有得到扭转,“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仍有近百万人徘徊在贫困线,全省约三分之二的贫困村位于菏泽。
“想要摘掉‘欠发达’的帽子,必须摆脱思想上的贫困。仅靠‘输血’拔不掉‘穷根’,只有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才能闯出一条发展之路。”痛定思痛,激发内生动力成为菏泽上下的共识。
扶贫先扶志。早上8点,鄄城县箕山村村民孙想格准时来到村东头的扶贫车间编制藤椅,几根长长的塑料藤条在指尖不断跳跃,一把精美的藤椅慢慢成形。靠着藤编手艺,孙想格在2018年摆脱了贫困。
据菏泽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军介绍,目前,菏泽共有就业帮扶车间2932个,带动就业31561人,其中脱贫人口3906人。
“如今菏泽最大的变化是干部的精神状态,不甘落后的精气神、敢于领先的自信心明显提升。”张伦介绍,近年来,菏泽在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功能、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推动全局发展,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差、产业规模小、群众收入低等状况。
在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门口,都能看到“三亮”行动的大幅海报。菏泽市政府副秘书长赵连柱告诉记者,“三亮”行动是指全市承担主要审批服务、监管监督、业务办理的职能部门要“亮人员身份、亮制度职责、亮评价结果”。通过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各级单位人员的详细信息。经营主体可对重点部门和人员进行“不记名投票”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实施奖惩措施。
前不久,曹县商都恒昌有限公司面临着资金不足和肉牛紧缺的状况。曹县财政局“三亮”工作专班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企业与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公司牵线搭桥,推出了针对养殖户的全新服务方案。
该公司负责人张莉介绍,省农担公司为商都恒昌提供了担保授信总额度1亿元,为12位养殖户提供了肉牛贷款支持,总金额达2150万元。一方面解决了农户在发展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和肉牛市场价格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从外地购买肉牛的成本,增加了公司利润。“曹县以开展‘三亮’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政策落实落地效率,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曹县县委书记赵福龙表示。
做足“借”的文章
来到位于曹县安蔡楼镇的有爱云仓汉服直播基地,宛如进入一条古今交融的时光隧道:汉的雄伟、唐的繁荣、宋的风雅、明的辉煌……穿梭其中,仿佛穿越了千年光阴。负责人谢倩正忙着整理刚到的服装,正值销售旺季,店里即将上架一批冬装新款,“等会主播们就来上播了,得抓紧整理出来”。
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胡春青介绍,今年1月至10月,曹县汉服销售额达63.71亿元,占全国销售市场的40%。
2021年,一句“北上广曹”的网络调侃,把曹县推到了大众面前,让这个曾经十分贫困的农业大县成为热议的焦点。曹县借力发力,寻找细分赛道,顺势把曹县的演出服、汉服、木制工艺品推向市场,形成集群效应,乘着互联网热度迅速“出圈”,把这一波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的增量。
2010年,侯保健跟妻子返乡创业,起初经营影楼服装。曹县“火”起来后,凭着对市场的敏感,侯保健迅速转向汉服领域,借助曹县服装产业链,在各大电商平台甚至跨境电商平台开了数家汉服店,销售业绩非常好。
“目前,曹县有汉服上下游企业2282家,网店13989家,汉服从业者近10万人,做到了5公里以内的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品牌孵化体系,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曹县电商服务中心主任张龙飞告诉记者,目前,总投资超百亿元的e裳之都·中国(曹县)华服智创城项目已经启动,力争把曹县打造成为中国古装影视剧情景体验中心、中国汉服设计大赛交流中心和中国汉服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是菏泽的核心产业之一。在位于菏泽鲁西新区的了未元大健康产业园内,洗瓶、罐装、溶液配制、分装、冻干、轧盖、包装……工作人员正在对已完成安装的项目生产设备进行调试。项目负责人曾凡洪说,得益于产业园的全产业链智能化共享平台,公司的抗肿瘤项目成功在菏泽落地转化,实现了“研发在全球、孵化在菏泽;资源在全球、产业在菏泽”,依托共享平台,未来将会招引更多抗癌药项目在菏泽落地,前景广阔。
“菏泽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于缺少高端人才。我们首创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离岸创新平台模式,借别人的地,育菏泽的苗,成为破解招才难、留才难、创新能力弱的关键一招。”菏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涛说。
菏泽探索在上海、北京、苏州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实现借梯上楼。菏泽在上海复旦大学科技园设立了2000平方米的离岸创新中心,目前已引进8个科研团队进驻;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公司达成共建儿童用药临床试验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相关协议;在北京大兴建设菏泽高新区生物医药(北京)离岸研究中心,已有16家企业签署了进驻协议,集聚了300多名国内外科研人员。
菏泽高新区生物医药(北京)离岸研究中心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周亚伟介绍,离岸研究中心广聚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资源,力争尽快引进50个以上成熟项目落地,将有力助推菏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飞雁”变“归雁”
在采访期间,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企查查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有6595家企业迁入山东,其中1130家迁入菏泽,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位。菏泽是人口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上世纪90年代,为加快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菏泽开展了大规模的劳务输出。拥有800万常住人口的菏泽,一度有180多万人在外就业创业。如今,劳务输出大市是如何成为山东省外来企业落户最多的地市的?
“菏泽人能吃苦,不少人成功创业,有的已成为行业翘楚,积累了丰富的资金、人脉等,已成为促进菏泽发展的‘新人口红利’。”菏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梁惠民告诉记者,2015年,菏泽市开启了一场“归雁兴菏”行动,通过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把新思想、新理念、新产业带到菏泽,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成效显著。
“我做过洗碗工、服务员、仓管员,2016年回到家乡,在政府扶持下创办了菏泽高峰电机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带动了200余人就业。”返乡创业农民工刘卫孟说,菏泽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公司得以快速成长。
为了帮助返乡人员成功创业,菏泽市政府2017年推出了“返乡创业政策20条”。2019年又进一步修改完善,从降低创业门槛、减轻资金压力、重点领域支持、解除后顾之忧等方面给予支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帮助一大批“归雁”在家乡实现人生价值。截至今年8月,菏泽市累计返乡创业就业46.3万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8.8万家,落地过亿元返乡创业项目386个,带动就业52万人。
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既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更离不开配套产业链条的支撑。近日,位于菏泽市巨野县精细化工产业园内的禾昱润丰新材料项目宣布正式投产。“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高铁、电子封装等多个领域,产值能达到40亿元左右,附加值很高。”禾昱润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工程师助理齐海滨告诉记者,项目副产的22万吨蒸汽不仅供禾昱润丰自己使用,还将支撑起化工园区15家企业的用热需求。
这个高附加值项目之所以能够落地巨野,企业看中的就是当地产业链中的商机。“起初巨野并不是我们投资的首选地。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巨野的化工园区有我们所需的甲醇、纯苯、环氧丙烷等。这些消耗量较大的原材料可以实现就近供应、邻墙供应,光运输成本一项每年就能降低800万元。”禾昱润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屠道雷说。
“近年来,巨野县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形成纵向延伸的产业竞争优势,吸引众多外地客商‘链’上寻商机。同时,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式效应’,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巨野县招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全县精细化工产业已形成上下游配套、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摸索出一套集约、节能、高效的生产模式。
“作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菏泽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中独辟蹊径,瞄准土地占用少、资源能耗少、亩均效益高的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同时,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以高质量招商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建成鲁西崛起的新高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如今,生物医药千亿元级规模产业集群渐成规模,高端化工产业大项目密集实施,产业规模加速迈向4000亿元级。”菏泽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市招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尹慧萍说。
变劣势为优势
菏泽工业化底子薄,传统工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制约。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始终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位于菏泽市东明县的东明石化是山东省最大的地炼企业之一,原油年一次加工能力超千万吨。由于地处鲁西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同类企业相比,运输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同时,当地缺少与之配套的化工产业体系,种种原因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思路一变天地宽,地理位置的劣势倒逼企业寻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东明石化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告诉记者,企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弥补其他方面的短板。近年来,东明石化以在石化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烯烃为技术路线。去年,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联合研发了“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成套技术(简称UPC技术)”,有望成为山东最大的高端制造业项目之一。
“该技术有利于高效利用原油从而降低进口总量;有利于破解石化产能过剩问题,推动石化产业链条向下游和高端延伸;有利于破解国内化工原料短缺、仍需大量进口的难题。”李湘平认为,东明县地处中原腹地,面向华东地区,周边人口密集,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市场。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未来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这也将为东明县石化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东明县委书记孙迁国告诉记者,“顶梁柱”顶得住,地方上还得“接得住”。东明石化年可生产聚丙烯20万吨、聚乙烯40万吨,后续30万吨UPC科技试验工程等项目还可以生产更多烯烃材料,这为东明发展新材料制造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保障。
“为推动新材料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们研究制定了《东明县新材料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批政策文件,并在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力争通过3年到5年时间,将新材料制造业产能提升至50万吨,全力打造新材料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改变东明县高端化工产业链条短、民营企业‘有高峰无群山’的局面。”孙迁国说。
近日,菏泽市东明县召开了首届新材料制造产业奖励大会,伊思特塑业、东明百纳化工等企业获得2000万元奖励资金,全县上下发展新材料制造产业的热情高涨。目前,东明县新材料制造企业实现了对1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全县12个乡镇全部建设了烯烃制造特色产业园,年可转化聚丙烯、聚乙烯等原料6.1万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认为,菏泽作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的“后来者”,在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坚持找准发展方向再发力,不搞“大水漫灌”,以发展重点产业为突破点,突出特色、有的放矢,努力破除各方面弊端,持续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