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造弯”到国家水网 看古老运河如何迎来生态复苏
春意盎然的三月,万物复苏、百花绽放、河流奔涌,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春日画卷。
在我国,四万五千多条河流蜿蜒、汇集、交错,它们穿越崇山峻岭,滋养了一方水土,孕育了华夏文明。这些母亲河,承载着乡愁与记忆,也面临着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生态问题。从2022年开始,我国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如今,我们身边母亲河湖的生态复苏情况如何了?
悠悠运河,通衢南北。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太湖和钱塘江六大水系。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影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出现了断流。从2022年起,水利部连续三年开展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统筹南水北调水、本地水、引黄河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进行补水。我们跟随记者去京杭大运河的扬州、德州、沧州段,看看古老运河如何迎来生态复苏。 上游系统治理 运河展现别样风采 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上游。在这里,一系列的水生态修复举措和精细化管护措施,让古老的大运河焕然一新。我们先跟随总台记者杨滢到扬州新近打造的一条水上景观带上,看看那里的新面貌。 上游复苏 一步一景 总台记者 杨滢: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到了古城扬州最美的季节。在扬州北护城河畔,这条河虽然并不宽阔,但却是联通古运河和瘦西湖之间的一条水路。它既是排涝的河道,也是穿城而过的重要景观带,属于京杭大运河水系,全长2.6公里,串联起了沿线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河道两岸的各类植被就像是被完全的唤醒了,草木蔓发,郁郁葱葱,沿着河边散步,如同走进了一座江南园林,可以说是一步一景,景色非常精致和优美。 总台记者 杨滢:去年,这里进行了一次整体的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不久前刚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游客,也是扬州“让古运河重生”的首发项目。 截污控源 修复生态 总台记者 杨滢:除了两岸的自然景观,还包括了北护城河的水生态修复。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存在着河道淤积、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对古运河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近年来,当地启动了“清水活水”整治,对沿河相关排口进行了截污,确保了污水不入河。工程实施后,北护城河水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智能的打捞船每天会定时地进行巡河管护作业。 总台记者 杨滢:水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仅仅依靠截污是不够的,还需要保证河道的生态基流,也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北护城河和瘦西湖水系其实都是来自京杭大运河的活水,这些活水的源头都来自五公里处的黄金坝闸站,黄金坝闸站的扩建也是当地涵养运河水源的一个核心工程。工程启用后,为北护城河、小秦淮河、瘦西湖等京杭大运河各支流水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水源。 总台记者 杨滢:现在这条河流的水位大约在5.5米,它不能高于5.8米,不能低于5米。这就是通过黄金坝闸站合理科学调度来控制的,以此来确保游船通过桥梁时的安全性和河道景观的需求。 古今治水智慧接力 南运河恢复生机 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四女寺枢纽工程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958年建成后成为南运河的起点。如今,这里成为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的重要节点位置,发挥着调节上游水位、控制下泄流量的重要作用,我们跟随总台记者刘颖超去四女寺枢纽看看。 总台记者 刘颖超:四女寺枢纽是由一处节制闸、两处进洪闸和一处船闸构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承担防洪作用,同时兼具除涝、灌溉、输水等多项功能。四女寺枢纽的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整体资源性缺水 ,加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一些河道出现断流甚至长期干涸。 新建工程为大运河贯通补充水源 总台记者 刘颖超:如今,通过从这里补水,在今年的3月20日,平面布置图中央的四女寺节制闸开启,上游来自河北岳城水库的水经过卫运河流到这里,与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引来的长江水,和通过潘庄线路引来的黄河水实现汇流,共同进入南运河,让黄河以北的运河航道逐渐恢复生机。 总台记者 刘颖超:南运河指的就是大运河从德州四女寺枢纽向北,一直到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这一段,因为属于漳卫南运河水系,所以叫“南运河”。 古代治水智慧:人工造弯 总台记者 刘颖超:南运河德州段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完整保留了隋唐大运河原始风貌的河道。南运河德州段从四女寺枢纽开始到最后经过第三店,直线距离25公里 ,但是河道却长达46公里,这多出来的21公里就是通过人工造弯增加的长度,一共做了大大小小39道弯。 总台记者 刘颖超:通过流域图,可以看到这一段河道密密麻麻的都是S弯;通过航拍镜头俯拍,也可以直观地看到,河道蜿蜒曲折,拐弯很多。那为什么要人工造弯呢?其实是为了解决水量变化对航运和行洪安全的影响。在水量大的时候,弯道可以减缓水势,减轻对两侧岸堤的冲击;在水量小的时候,又不至于下泄太快,保证有足够高的水位供船只通行。事实上,这些弯道发挥的作用就相当于水闸,但是造价成本远比修水闸低。这种“三弯抵一闸”的特殊人工弯道,实现了对航道水力特征的调整,保障了河道航运的畅通,是非常富有智慧的。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南运河德州段就是其中一段申遗河段。 古今治水智慧接力 运河焕发新活力 总台记者 刘颖超:从2022年启动补水以来,今年已经是水利部连续第三年组织实施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通过补水,不仅让河道水流得到恢复,增加有水时长,最重要的是对沿线地下水进行回补,尤其现在正处于春耕春灌的关键时期,补水可以减轻地下水的开采压力,使地下水的水位回升,水质也得到改善。相比去年,今年的补水时长增加了近两个月,将会有效改善运河水资源条件,促进运河的生态环境复苏。 总台记者 刘颖超:从“人工造弯抵闸”,到通过建设庞大的国家水网开展调水、补水,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古今治水智慧的接力,让南运河重新水流畅通,让水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均衡,复苏河湖生机。 全线补水 千年运河展新颜 河北沧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部,在全长1700多公里的大运河上,沧州段就占了12%,让沧州成为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运河穿城中心而过,是沧州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就在2022年京杭大运河开展全线补水,让黄河以北河段恢复贯通后,沧州段的古老运河再展新颜。 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恢复通航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叫王希鲁节制闸。在闸的上游就是从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的来水,下游则通往中心城区。闸两侧的水位是有高度差的,就是通过这个闸控制着中心城区的水位,让它保持不高不低刚好具备行船的条件。也正是因为有了上游源源不断来水,从2022年9月1日开始,沧州中心城区13.7公里的大运河实现了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既然运河复航了,我们就登船体验一下古人下江南的感觉。泛舟运河之上,游船破浪前行,风景随船远去。如今在这个资源型缺水的北方城市里,已经有了古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体验。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当地人告诉我,在三年以前,河道里的水根本不足以行船,最干涸的时候甚至连一滴水也没有。而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以后,沧州的一个村庄里,干枯百年的老井,也重新复涌出水。 拥河发展 人水和谐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有了水就要用好水、护好水。京杭大运河沧州段通航以来,这里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加大运河沿岸140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力度,两岸种植垂柳、清理垃圾。同时围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了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通水通航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里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并且处处皆风景。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行船到这里我们经过一连串的急转弯,从空中看,运河的最终流向却没有变。和上游的扬州段以及德州段一样,这样的造弯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光是沧州段就有230道弯。如今这些弯道正在成为运河治理的新起点。曾经脏乱的村庄,在搬迁后被打造成了公园。公园里人们在河边赏花、健身、跳舞……非常惬意。 沧州市民 刘忠诚:原来这都是苹果园和特别矮小的房屋,现在治理改造得太好了。我们特别喜欢这个地方,接近大自然,鸟语花香。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行船来到下一个弯道,沿着河岸石子路,曲径通幽之处是复建的沧曲书院,庭院深深、书香四溢,让人感觉到以武术和杂技著称的沧州,同时兼具深深的文化气息,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城。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继续顺流而下就来到了古渡码头,在运河西岸的百狮园内,石狮子千姿百态;而在东岸是运河边最新兴的网红打卡地南川老街,总面积4.6万平方米的街区里,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三座原址复建的古代楼宇矗立在河畔,遥相辉映。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行走在老街的巷道里,美食、娱乐、创意文旅各种商铺应有尽有。我们发现虽然街区建好才不到半年的时间,这里已经聚集着十几家汉服体验馆,可以看到不时有身穿汉服的游客穿梭来往,在青瓦灰砖、雕梁画栋的古街里,尽显华裳之美、古城之韵。尤其到了晚上,华灯初上,彩灯勾勒出的亭台楼阁在河中影影绰绰,仿佛带我们穿越回了古诗中“一船明月过沧州”的千年盛景。 总台央视记者 李琳:一条运河穿城过,满目新景入画来。可以说没有运河就没有沧州,而没有通水就没有此刻这样的盛景。千年运河在传承与发展中精彩蝶变,如今的大运河已成为沧州最具魅力的生态名片、文化符号和产业高地,焕发出璀璨光彩。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