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山东深入推进文化“两创”——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齐点淄博 2024-07-10 19:47:22 阅读量:
2024-07-10 19:47:22
□ 本报记者 赵琳 杨帆
“尖叫小猪喝下饮料,打了个嗝。这个动作,模仿的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酒器‘红陶兽形壶’,现藏于山东博物馆。”不久前,一位知名动画博主制作的“会动的博物馆显眼包”视频火了。许多网友循着视频“打卡”博物馆,在暑期掀起“文博热”。
当传统走进现代,很多“藏在深闺”的国家宝藏变身可爱灵动的表情包、文创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喜爱。在山东,齐风鲁韵的浩荡悠长,正通过一项项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具体措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群众、滋养人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鉴往知来,让文脉在身边赓续
今年6月,山东大学与法国国家图书馆达成共识: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伯希和A藏B藏全部藏书以及伯希和沙畹金石拓片特藏,双方合璧工程合作取得新进展。
将境外所藏中华古文献的全部情况调研摸清,进而对中国大陆缺藏的品种和版本进行复制、出版、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建设数据库,更好地服务社会——这项让古籍“回家”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进行了6年。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从那个时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告诉记者,目前,合璧工程调查了境外1988个藏书机构,初步了解约135万部境外中华古籍的情况,正开展其中554家藏书机构所藏汉籍的实地目验编目工作。
摸清文化家底,梳理传承脉络。山东深入实施“山东文脉”工程,统筹推进文化典籍系统整理、时代价值研究阐发。首次对齐文化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重大文化工程《齐典》编纂工作,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出版发行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实施编纂约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
把文化遗产守护好,让历史文脉传下去。山东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
山东省与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4个海外分中心,出版尼山文库、尼山丛书,组织实施“尼山学者”计划、“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与全国16所高校合办中华文化研究生院,培育儒学研究阐释后备人才。
今年5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出版发行,各地广泛开展师幼共读、亲子共读等活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融合展示体验、交流研讨等功能,助推文化“两创”破圈出海;“国学小名士”“齐鲁文化大会”“黄河文化大会”“中国礼 中国乐”等一大批文化原创节目热播,让优秀传统文化澎湃起大流量。
浸润生活,让美德在身边弘扬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桓台县果里镇楼里村要对儿童广场进行翻新。村党支部书记段立刚在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马上就有40多位村民报名。
进行志愿服务两小时可获得一分美德积分,可抵五元钱,能在村超市进行等值消费。年底村里评选先进,积分还可以“加成”。段立刚介绍,过去要花钱雇人干的活儿,现在大家都抢着干、排队干。
小积分之所以带来大变化,段立刚认为原因在于这种机制很好地把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融入了乡村治理的现代手段中。
推动传统美德融入日常,山东不断创新。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在大中小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信用贷”“信易行”“信易购”等美德应用场景推陈出新,美德践行蔚然成风。
7月8日,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新阳社区的孩子们迎来了暑期公益课堂。孩子们将在山东交通学院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生态保护和安全防护知识、亲手种植蘑菇、体验非遗制作。近日,山东多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家门口的托管”志愿服务,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德的“种子”。
倡树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全省共有246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引领文明新风尚。去年我省开展的有关专题调研和问卷调查显示,99%的群众认为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很有必要,91%以上的群众参加过相关活动。
融合创新,让动能在身边澎湃
在今年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中,青州博物馆脱颖而出,位列“百强热门博物馆区县馆”第9名、“百强热门博物馆新开馆”第15名。
青州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珍品6万多件,其中,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和龙兴寺造像这三大“镇馆之宝”久负盛名。副馆长杨华胜告诉记者,博物馆新馆每天早上9点开馆,暑假期间,不到8点就有游客来排队。
火爆引流又能“留客”的背后,是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带来的叠加效应。青州博物馆创新打造了“殿试状元卷”数字互动屏,设置了模拟古代考试内容的答题环节,让游客“穿越”历史进行答题。
暑假期间,“博物馆热”持续引爆文旅市场。山东多地博物馆开展数字化保护、研究和展示,以更青春、时尚的姿态,与市民游客“对话”,丰富其旅游体验。
博物馆、非遗工坊、各级手造展示体验中心、高速服务站、电影院里,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山东手造”令人爱不释手。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发挥非遗大省优势,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各类手造企业和经营业户发展到120多万家、年产值1600多亿元。2023年山东规模以上“手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9.1亿元。
在红嫂家乡沂南县,当地群众表演的《妇救会》《识字班》《北海银行在沂蒙》等“小戏小剧”,在石板小院里上演,让人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沂南县文旅局局长董守胜介绍,“小戏小剧”已演出6400余场次,吸引游客35万余人次。
从热血的“村BA”到热闹的“村晚”,从生活气息满满的黄河大集到热热闹闹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从“单打独斗”的景点景区到穿珠成链、协同发展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行走在齐鲁大地,文旅深度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尖叫小猪喝下饮料,打了个嗝。这个动作,模仿的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酒器‘红陶兽形壶’,现藏于山东博物馆。”不久前,一位知名动画博主制作的“会动的博物馆显眼包”视频火了。许多网友循着视频“打卡”博物馆,在暑期掀起“文博热”。
当传统走进现代,很多“藏在深闺”的国家宝藏变身可爱灵动的表情包、文创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喜爱。在山东,齐风鲁韵的浩荡悠长,正通过一项项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具体措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群众、滋养人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鉴往知来,让文脉在身边赓续
今年6月,山东大学与法国国家图书馆达成共识: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伯希和A藏B藏全部藏书以及伯希和沙畹金石拓片特藏,双方合璧工程合作取得新进展。
将境外所藏中华古文献的全部情况调研摸清,进而对中国大陆缺藏的品种和版本进行复制、出版、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建设数据库,更好地服务社会——这项让古籍“回家”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进行了6年。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从那个时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告诉记者,目前,合璧工程调查了境外1988个藏书机构,初步了解约135万部境外中华古籍的情况,正开展其中554家藏书机构所藏汉籍的实地目验编目工作。
摸清文化家底,梳理传承脉络。山东深入实施“山东文脉”工程,统筹推进文化典籍系统整理、时代价值研究阐发。首次对齐文化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重大文化工程《齐典》编纂工作,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出版发行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实施编纂约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
把文化遗产守护好,让历史文脉传下去。山东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
山东省与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4个海外分中心,出版尼山文库、尼山丛书,组织实施“尼山学者”计划、“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与全国16所高校合办中华文化研究生院,培育儒学研究阐释后备人才。
今年5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出版发行,各地广泛开展师幼共读、亲子共读等活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融合展示体验、交流研讨等功能,助推文化“两创”破圈出海;“国学小名士”“齐鲁文化大会”“黄河文化大会”“中国礼 中国乐”等一大批文化原创节目热播,让优秀传统文化澎湃起大流量。
浸润生活,让美德在身边弘扬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桓台县果里镇楼里村要对儿童广场进行翻新。村党支部书记段立刚在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马上就有40多位村民报名。
进行志愿服务两小时可获得一分美德积分,可抵五元钱,能在村超市进行等值消费。年底村里评选先进,积分还可以“加成”。段立刚介绍,过去要花钱雇人干的活儿,现在大家都抢着干、排队干。
小积分之所以带来大变化,段立刚认为原因在于这种机制很好地把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融入了乡村治理的现代手段中。
推动传统美德融入日常,山东不断创新。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在大中小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信用贷”“信易行”“信易购”等美德应用场景推陈出新,美德践行蔚然成风。
7月8日,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新阳社区的孩子们迎来了暑期公益课堂。孩子们将在山东交通学院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生态保护和安全防护知识、亲手种植蘑菇、体验非遗制作。近日,山东多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家门口的托管”志愿服务,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德的“种子”。
倡树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全省共有246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引领文明新风尚。去年我省开展的有关专题调研和问卷调查显示,99%的群众认为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很有必要,91%以上的群众参加过相关活动。
融合创新,让动能在身边澎湃
在今年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中,青州博物馆脱颖而出,位列“百强热门博物馆区县馆”第9名、“百强热门博物馆新开馆”第15名。
青州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珍品6万多件,其中,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和龙兴寺造像这三大“镇馆之宝”久负盛名。副馆长杨华胜告诉记者,博物馆新馆每天早上9点开馆,暑假期间,不到8点就有游客来排队。
火爆引流又能“留客”的背后,是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带来的叠加效应。青州博物馆创新打造了“殿试状元卷”数字互动屏,设置了模拟古代考试内容的答题环节,让游客“穿越”历史进行答题。
暑假期间,“博物馆热”持续引爆文旅市场。山东多地博物馆开展数字化保护、研究和展示,以更青春、时尚的姿态,与市民游客“对话”,丰富其旅游体验。
博物馆、非遗工坊、各级手造展示体验中心、高速服务站、电影院里,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山东手造”令人爱不释手。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发挥非遗大省优势,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各类手造企业和经营业户发展到120多万家、年产值1600多亿元。2023年山东规模以上“手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9.1亿元。
在红嫂家乡沂南县,当地群众表演的《妇救会》《识字班》《北海银行在沂蒙》等“小戏小剧”,在石板小院里上演,让人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沂南县文旅局局长董守胜介绍,“小戏小剧”已演出6400余场次,吸引游客35万余人次。
从热血的“村BA”到热闹的“村晚”,从生活气息满满的黄河大集到热热闹闹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从“单打独斗”的景点景区到穿珠成链、协同发展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行走在齐鲁大地,文旅深度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