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潍柴:矢志打造自主动力“中国心”

齐点淄博 2024-10-21 08:51:34 阅读量:

2024-10-21 08:51:34

发动机,是现代装备动力之“心”。

渤海湾畔,山东潍坊,被称为“国际动力城”。在这里,潍柴集团从一家濒临破产的老柴油机厂,成长为全球最大动力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系统和发动机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攀登科技高峰,搏击市场大潮,企业的发展之路,注定不是坦途。

种好发动机这块自家“田”,瞄准柴油发动机本体热效率的极限不断冲锋,紧盯发展趋势坚定向天然气、氢能源发动机等新赛道进军,围绕动力总成体系链式融合国内外相关企业,主业同心圆越做越大……

“心无旁骛攻主业,打造自主动力‘中国心’。”探问潍柴发展的“动力密码”,潍柴人这样回答。

“追上来”还要“强起来”

4月20日,在天津召开的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上,潍柴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柴油发动机。

这一成就,轰动业界。

柴油发动机热效率是影响整车实际油耗的关键参数,已历经百年时间的改造升级。热效率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但每提升一小步都极为困难,突破50%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

这已不是潍柴第一次突破极限。

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潍柴集团总部(无人机照片,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50%、51%、52%、53%,近四年潍柴已四次刷新柴油发动机本体热效率世界纪录。”潍柴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说。

为何潍柴对提升热效率如此执着,不断向极限冲锋?

回看1998年,潍柴正处在存亡关头——债务高达3亿元,拖欠1.36万员工半年的工资,滞销柴油机在仓库里堆积如山……

被逼到绝路的潍柴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剥离辅业实现“大瘦身”,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研发生产中。

数年间,潍柴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发动机,扭转我国高速大马力发动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12年,重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批量上市,填补我国自主发动机核心电控技术的空白……

活下来了、追上来了,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已在潍柴人的心中扎根。

不少人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曾经,公司高管团队到欧洲一家世界知名发动机公司参观,经过精密部件装配车间时,对方立马用布遮住不让看。

“那一刻,我们感到深深的屈辱!”一名时任潍柴高管说。落后于人的窘迫,让潍柴人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争口气,“追上来”还要“强起来”,不然还是被人瞧不起。

2015年,潍柴开发出WP13系列发动机,推动中国重卡行业进入大马力时代。

不敢有丝毫懈怠或喘息。也是在这一年,潍柴成立由包括上百名青年博士在内的千余名工程师组成的高热效率发动机科研攻关团队,向行业极限发起冲锋。

“项目启动之初,几乎没人相信会成功。”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发动机研究院院长李志杰说,项目干了3年仍技术路线不明,让当时不到40岁的他头发熬白了一片。

在潍柴集团车间内,工人在装配发动机(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在高热效率研发团队“作战室”的墙上,挂着“攀巅峰之巅,破极限之限”的座右铭。

没有经验可循,只能自己摸索。“仅发动机燃烧室的形状,我们就作了数百种尝试。”潍柴发动机研究院系统开发工程师田红霞说。

研发之路伴随着许多次的失败与重来。

2020年5月,在一次台架试验中,样机热效率首次突破50%,大家激动得跳了起来。然而,当晚开展第二次验证时,样机高压油管突然窜油,瞬间浓烟四起。

看着“宝贝疙瘩”被烧得黑黢黢,8个月的努力付之一炬,大家心如刀割,有的忍不住失声痛哭。

但冷静下来,没有人放弃,“就从起点开始,无论如何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

功夫不负追梦人,又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2020年9月16日,潍柴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0.23%柴油发动机。

那一刻,在场的研发人员热泪盈眶。

时任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沃尔克马尔·邓纳尔评价说:“世界内燃机发展迎来历史性突破,潍柴成为世界一流柴油发动机制造商。”

未来产业从今天起跑

走进潍柴科技展馆,柴油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近百台发动机令人目不暇接,犹如一个发动机博物馆。

展板上,记录着潍柴的一个历史性时刻:2017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柴油发动机是绝对主力。

在潍柴集团车间内,工人在装配发动机(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此时,潍柴高管团队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感受到了新的危机。

就在这一年,时任潍柴集团负责人成了“飞人”,120多天在国外考察,跑了十几个国家的3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

越看,危机感越强。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很多国家都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的甚至公布了燃油汽车禁售时间表。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王健说,新能源风潮下,如果固守柴油机“老本”,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只有死路。

“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如果应对不好,我们很可能成为潍柴的历史罪人。”在出国考察后的总结大会上,时任潍柴集团负责人严肃地给大家“泼冷水”。

居安思危,潍柴吹响进军新能源赛道的号角。

2017年底潍柴制定“2020-2030战略”,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

为掌握原创性技术,潍柴投资110亿元成立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加速研发并推出天然气等新能源发动机产品。

搏浪新蓝海,就要面对前方未知的“暗礁险滩”。

2020年,潍柴一款新型天然气发动机推向市场,不错的销量让研发团队松了口气。但没过多久,接连有客户反映发动机排气管开裂、车辆动力下降。

“当时真是心急如焚。”潍柴应用工程中心应用工程师刘海朋说,工程师们只能24小时待命。

“学费”再贵也要交。“全面处理这个问题得花上亿元,确实让人心疼,但这是对产品和用户负责,必须解决!”最终,研发团队3个月攻克相关排气管技术,有效解决这一行业难题。

为保证新产品的可靠性,潍柴在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5℃的内蒙古海拉尔,在夏季最高气温50℃的新疆吐鲁番,在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对产品进行苛刻验证。

“危”的另一面是“机”。2023年,潍柴销售天然气重卡发动机12.2万台,市场份额达65%,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

握紧主动权,向“新”的脚步不能停。

瞄准氢这一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潍柴牵头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外知名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建成年产2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不断在技术及产品上取得突破。

新产品要打开市场,困难重重。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具有绿色环保、动力性好、噪音低等优势。但车价是传统车辆的3倍;氢气价格高,还没地方加;客户对安全性有疑虑……推广之初,种种困难让潍柴氢燃料电池产品推广业务经理曹文跃常常睡不着觉。

没有加氢站,就自己掏钱建!2018年,潍柴花费3000多万元,建起潍坊第一座加氢站。

没有氢气,就千方百计找!潍柴与大型化工企业合作,将原本被工厂排放掉的副产品氢“变废为宝”。

几个月后,搭载潍柴氢燃料电池的第一台公交车在潍坊上路,规模逐渐扩大到300多辆,示范效应明显。

目前,潍柴燃料电池产品在卡车、客车、矿卡、船舶等领域均实现示范应用。2023年,潍柴清洁能源发动机销量约占发动机总销量的20%。

“今天起跑的未来产业,将是明天决胜千里的支柱。”王健说,有了新能源技术储备,潍柴的动力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画好动力产业同心圆

秋风至,稻谷香。在黑龙江建三江垦区,数十台潍柴雷沃P7000智能拖拉机驰骋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

“上车只管扶着方向盘,连油门都不用踩,快慢自动控制,性能完全不输进口农机。”农机手感叹。

多年来,国内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液压等企业各自为战,曾导致我国重型动力系统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与世界强手“掰手腕”,画好自主动力“中国心”的产业同心圆,成为必然选择。

10余年间,潍柴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先后整合法国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国林德液压、美国德马泰克等11家欧美企业,打造形成全球动力产业联合舰队。

P7000智能拖拉机就是产业同心圆结出的一个硕果——2021年,潍柴融合林德液压、雷沃智慧农业优势技术打造的这款智能拖拉机,让我国告别了200马力以上CVT(无级自动变速器)拖拉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拖拉机工厂总装车间,工人在为拖拉机安装发动机(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然而,企业的结合特别是跨国结合,并非一定“1+1>2”。

跨国并购存在“七七定律”——全球范围内70%的并购未能实现预期商业价值,其中70%的失败案例是因为文化整合失败。

收购百年企业博杜安,就给了潍柴当头一棒。2009年,潍柴重组团队进驻时,“迎接”他们的是工厂里抗议的标语和挥舞的拳头。

消弭隔阂,只有以心换心。

潍柴团队当场承诺:“我们是来建设的,不仅不裁减职工、不转卖企业,还会通过产业协同帮助博杜安走出困境!”

潍柴说话算话,将博杜安作为重要产业拼图,纳入潍柴发展体系。曾经20多年没有新品的博杜安,如今业务已从船舶拓展至工业动力、高端矿卡等领域。

“‘喝茶’与‘喝咖啡’,在这里有效融合。”潍柴驻博杜安管理人员蒯晓说,双方战略统一、资源共享、文化融合,去年公司营业收入2亿欧元。

要实现“1+1>2”,必须聚焦主业优势互补、相互赋能,激发乘数效应。

液压件被称为工程机械的“肌肉”,我国高端液压产品曾长期依赖进口。2012年,潍柴收购德国凯傲及其旗下林德液压,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

德方股东当时很不放心,担心潍柴拿了技术就走,为此专门在合同中规定:禁止将技术带回中国。

“潍柴用行动证明,我们更看重的是优势互补带来的互利共赢。”潍柴集团副总经理孙少军说。

潍柴投资8000万欧元,将林德液压在德国的年产能由15万台液压件提升至25万台;制定林德液压战略愿景和实现路径,并通过产业链优势,带动产品在中国销售。

几年时间,林德液压实实在在的发展,打消了德方股东的顾虑。他们主动提议,与潍柴在中国合资建厂。2015年5月,林德液压潍坊工厂投产;2023年底,潍柴林德液压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年产能达15万台。

“潍柴的并购,都是从主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绝不是为了买卖企业挣钱。”潍柴战略规划部部长王华杰说。

系列战略重组,补齐了潍柴在大缸径发动机、CVT动力总成等领域的技术短板,并全部实现国内产业化落地。同时,潍柴整合的国外企业也都实现良性发展。

目前,潍柴海外营收占比达40%以上。

时光不语,梦想无垠。

潍柴工业园正中央,高高的科技塔上,跳动着“距2030倒计时”的天数。向着打造自主动力“中国心”的更高目标,潍柴人只争朝夕,矢志前行。


来源:新华社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