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头观澜丨大学之道 国之大者

齐点淄博 2022-04-27 17:22:27 阅读量:

2022-04-27 17:22:2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这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大学之道”新的诠释。

锚定目标  世界一流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更是被视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有计划地建设重点大学。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7年的2.6%提高到2021年的57.8%,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名字就取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改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办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目标。

扎根中国  不负时代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我国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全面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曾经寄语青年:自己上的是“梁家河的大学”。习近平所说的“梁家河的大学”,正是他深入基层的经历。

教育始终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辗转昆明成立西南联大。师生们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南联大旧址考察时说: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图/视觉中国)

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他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盈着思政课的生动素材。2020年9月,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时强调,要把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岳麓书院门前这幅对联“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分别出自《左传》和《论语·泰伯》。(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他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铸魂育人  大先生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14年9月,总书记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4月25日,习近平在博物馆门前广场上,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目前,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改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追求一流是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将随着“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