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观新时代 | “精准”之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都抱有深深渴望。
从梁家河知青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对乡亲们摆脱贫困的渴望,感受尤为深切。“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习近平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和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重要内容,他花的精力也最多。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十八洞村,湘西的一座普通小村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院坝上拉家常、话发展。谈起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总书记形象地打比方,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致贫原因,不能“手榴弹炸跳蚤”。
“他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村民施成富回忆道。
在这里,总书记正式提出“精准扶贫”。
截至当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啃下“硬骨头”,“精准”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有着深入思考,并在多次考察和讲话中不断丰富“精准”内涵。
“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
“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
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路,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县、每一个贫困户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一场史无前例的 “精准”之战在中华大地打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老乡家中,总书记一次次查看扶贫手册,“移民直补”“公益林补贴”“计生奖”“劳务收入”,他细致询问贫困群众的收入和支出,同老乡一起盘算脱贫致富门路。
不止贫困户的收入支出账,全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能否精确到一家一户,这本账更要算清楚。按照总书记指示,一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展开。正如总书记所说,“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总书记引领全国找“药方子”,拔“穷根子”。“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在易地扶贫搬迁村,总书记殷切叮嘱:“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交流。
在扶贫车间,总书记点赞扶贫车间的重要作用:“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总书记郑重叮嘱,“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在山西大同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总书记由衷感慨:“黄花菜大产业啊!这个产业还真是有发展前途。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
…………
精准扶贫之路上,各地都推出了因地制宜的好方法。
黑龙江省青冈县昌盛乡兴东村,“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当地的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600万元,纯效益100万元;福建、浙江等地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乡村主题游”与“农家乐”项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探索实施“菜单式”易地扶贫搬迁战略,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路径……
拼版照片:这是黑龙江省20余个市县的部分建档立卡户在自己受益的扶贫产业中面露笑容(拍摄时间为2020年7至10月)。
“精准”发力,旧貌换新颜。一组组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新家园;
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群众拿到生活和护理补贴;
28个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一些“直过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精准扶贫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实现。
“精准”,饱含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深情牵挂,印证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这是总书记为民初心的生动体现。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