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这座中亚古城,为何引起总书记的关注
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座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专门提到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
异国他乡的这座古城,为何引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心关注?
这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
中亚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足见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往日的辉煌灿烂。然而因为年久失修,希瓦古城部分古建不同程度受损,丝绸之路上的“露天博物馆”蒙上了灰尘。
“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一席话,彰显出格局与胸怀。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其中就包括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的参与者。当时,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已经和在乌各个领域的中方工作者一道,等待总书记集体会见,突然接到通知说总书记要单独接见他们。这个出乎意料的安排,至今仍让他们心潮澎湃。
“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总书记在会见中特意叮嘱。
如今,在两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希瓦古城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已恢复历史风貌。当地人感激地表示,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效保护了宝贵的希瓦古城。
这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生动写照。
6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曾引用这句孔子名言。
从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项目,到2019年底项目竣工验收,历经数年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修旧如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了文化遗产的真实完整,得到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习近平主席作出庄严承诺。
言必信,行必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新进展,一系列文物保护援外工程也稳步确立、开展、实施。《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介绍,中国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33个文物援助项目,包括柬埔寨吴哥窟、缅甸蒲甘地区震后受损佛塔、哈萨克斯坦伊赛克拉特古城拉哈特遗址、孟加拉国毗河罗普尔遗址联合考古等。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一次出访中所说:“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秉持正确义利观,既讲利,又讲义。”“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
这里有“友好往来、互学互鉴”的人文基础。
“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这些古老城市,就像散布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串接起东西方友好往来、互学互鉴的历史记忆,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上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习近平主席这样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心的纽带。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位于居民生活区,不仅保护了古城,还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随着修复工作的完成,原先坑坑洼洼的路铺平了,孩子们上下学不用绕路了,杂物堆放处变成了休憩的小广场。当地老百姓看到工作队就竖大拇指,小朋友们把“你好”“谢谢”挂在嘴边。
“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一系列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推动了文物保护合作与人文交流,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古老文明蕴含的智慧,正照鉴美美与共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