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千万工程”二十年记(上)
编者按: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5日在浙江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在全国推广。二十年来,“千万工程”取得了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改变了亿万农民面貌。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际,本报记者深入之江大地11个地市、30余个村庄,学访“千万工程”的思想脉络、发展轨迹,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特撰写系列长篇通讯《“千万工程”二十年记(上中下)》。今天刊发上篇《初心如磐》,敬请关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兰生 江娜 施维 孟德才 朱海洋
西北风掠过黄土高原,所过之处卷起漫天黄尘。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陕北梁家河,农民祖祖辈辈过着一身尘土、满目苍凉的生活。
燠热的盛夏,院子里阵阵臭气格外浓烈,挥之不去。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河北正定,家家户户的茅坑连着猪圈,“连茅圈”是华北农村传统的居住格局。
通往山乡只有一条路,要一边走一边砍树杈、劈野草。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福建宁德,进一趟下党村,下了车还要步行爬山两个多小时。
炸山开矿的灰粉长年笼罩着村庄,“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那是本世纪初的浙江余村,卖矿石制水泥让余村成为“首富村”,然而家园也变成了瓦砾场。
中国农民虽然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但他们不应该灰头土脸地过生活、不应该在垃圾堆旁讨营生,他们有权利过上干净和乐的美好生活!
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初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江山壮丽多姿,让亿万农民有一个美好家园,就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最生动的写照。
这也是一代共产党人对下一代共产党人的嘱托。绾着裤腿,翻山越岭到农民中间去,为农民谋一个美好生活,就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最深情的传承。
让农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成为一个时代的呐喊,成为一个初心如磐的共产党人,从青葱少年一路走来不息的梦想和求索。从京华的繁盛到西北的荒凉,从滹沱河畔到宁德山乡,从鼓浪涛声到钱塘潮涌,这位跨越大半个中国、深知农民疾苦的未来领路人,步履丈量着、心中勾画着未来乡村的图景。历史的脉络与时间的年轮,正在浓缩预演着一个大时代的轮廓。
在人民领袖习近平的领航掌舵下,古老的乡村大地开启了一段重整山河的振兴之旅,书写着一部壮阔奔流的恢弘史诗。
一
二十年后我们回过头去看,难,当然是千难万难,但对当时的省委书记、现在的人民领袖习近平来说,心中始终只有四个字:人民至上。当“人民至上”的基因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那么无需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千难万难都不再难
这个时代的农民应该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理想中的乡村又是什么样子?也许,最神奇的预言家也难以想象,2002年冬月的一天,历史将在梅林村埋下伏笔。
走进梅林村,这个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村庄,一栋栋暖色调的小楼整齐有致,透着江南繁华之地多年积淀的富庶舒展之象。
村民魏来法的家就在其中。小楼外表十分气派,不过走进去却让人有些意外。客厅里的实木包墙、真皮沙发、各色摆设,看上去还是二十年前的装修风格。魏来法告诉我们:的确,客厅一直保持着2002年12月15日的原貌,连钟表都没换过。
就是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了魏来法家中,和他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也就是在梅林村,看到村庄整洁,规划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习近平同志很高兴,提出要“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
半年后的2003年6月5日,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拉开历史的大幕,真实改写着之江大地上几万个村庄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几十万个村庄的未来。
而在那之前,他一直在寻找答案。
2002年赴浙江伊始,习近平同志就开始密集调研,短短118天里,跑了11个市和25个县。很多时候,都是扒几口饭,就连夜赶往新的考察点。
但是一路走一路看,却越看心头越沉重。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的顾益康回忆说,一次他陪同调研一个比较好的村,习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多不多?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大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两三万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
差到什么程度?
当时的浦江县以水晶制品闻名,浦江的河流有黑有白,就是没有清水河。黑水河里是又黑又臭的污水,乳白色“牛奶河”里流淌着水晶加工废水、废渣。
海盐县曾是生猪大县,吃肉、致富问题解决了,粪污问题却是老大难,境内河道众多,却污染遍布,不少村子“奔驰宝马狂奔在猪粪堆里”。
“起早贪黑赚钞票,垃圾堆里数钞票,躺在医院花钞票。”这就是当时浙江很多地方农民的写照。
这样的场景,深深刺痛着这位新任省委书记的心。
——不尽快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散、差”的状况,城市发展得越快、搞得越漂亮,城乡的反差就越大。
——这是事关增进农民群众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一项民心工程。
在“千万工程”启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五年内要将浙江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的1万个进行全面整治,其中1000个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二十年日月其迈,在魏来法的客厅里,时光就像凝固了一般,二十年不曾改变;而之江大地上的几万个村庄却“有如神助”,演绎着脱胎换骨、万马奔腾的村庄跃迁史。
2023年4月15日,温州永嘉县涌进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东晋诗人谢灵运曾泛舟其上的楠溪江,一改往日宁静,一场开在田园山水中的音乐节“引爆”了楠溪江的夜晚。每年“四大音乐节”期间,楠溪江周边民宿一房难求。
镬炉村曾经是江畔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而如今,雪白的咖啡馆立在翠绿的麦田旁,围炉煮茶的台子架在小菜园边,新出炉麦饼的焦香弥漫在空气中,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500个。
“高颜值”吸引着如织的游人,反过来又提振着村里人的精气神。沙岗粉干是当地特色,57岁的黄银平已经做了二十多年。客人越喜欢,她就越高兴、越有劲头。说起不久前参加小吃比赛,更是掩饰不住地自豪:“隔壁家煮粉干加了各种佐料,我就这样原味煮,还是我家人多。”
理想中的乡村,有镬炉村的样子,也有绍兴柯桥区棠棣村的样子。棠棣村被誉为“千年兰乡”,兰花“共富工坊”门前挂着一副楹联:“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芝兰。”棠棣以兰为业,也以兰为品。村里家家户户门口挂着家风家训,村里每年评选表彰榜样,让好儿女、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走上领奖台。
也一定有嘉兴嘉善县缪家村的样子。村里的数字终端大屏里,从村民健康到村里治安,各种数据实时更新显示,被称为“数字乡村大脑”。
在这里,江南的春和景明得以再现,乡野田间的文明自觉被唤醒,更因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要素的加持,乡村从外在风貌到内在肌理,都焕发出从未有过的风华。
“千万工程”到了今天,其本身令人叹服的成就、独一无二的叠加意义、神奇裂变的乘数效应,都早已得到公认,但在最初,一些人还抱有疑虑。
为什么?一个省的工作千头万绪,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搞“千万工程”?
二十年后我们回过头去看,难,当然是千难万难,但对当时的省委书记、现在的人民领袖习近平来说,心中始终只有四个字:人民至上。当“人民至上”的基因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那么无需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千难万难都不再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至上”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第一条,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袖人格的高度凝炼,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理论的真理价值、哲学意蕴的具象表达。
在梁家河带领社员办沼气、建铁业社,为了让村民吃上饱饭、吃上肉;在宁德则重点强调摆脱贫困,让农民富起来;而到了世纪初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浙江,就是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着手,搞“千万工程”。
——看似工作重心不同,但变,是为了不变,其核心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最知道自己要什么,超前不行、滞后也不行,只有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才能始终走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那些“人民至上”的人、为人民担当的人,必会得到人民最衷心的爱戴;那些“我将无我”的人、“不负人民”的人,历史终会把他看得很重很重。
二
正是因为“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秉持着紧紧依靠农民的理念,而当这一理念与农民群众自发自觉的内驱力、创造力相遇,就让“千万工程”犹如生命体一样,沿着本身自在的发展逻辑,开启了自我进化、自我迭代
4月的绍兴柯桥区香林村,虽不是桂花飘香时节,但是上千年的古桂树、绵延数里的桂树林还是引来游客惊叹的目光。走进香林村,村庄就在景区里,景区融入村庄中,一幅“人在画中游”的景象。
“现在我们看到的村庄面貌,每年包括水、电、垃圾处理等等,运维成本要四五十万元。”香林村党总支书记柯新尧说,“一个村庄搞建设,一定要考虑后期运维,不然的话,投资建成的硬件也会闲置,造成新的浪费。”
的确,村庄不是砖瓦沙石的村庄,是生机勃勃的活的村庄,是轮回往复的动态的村庄,简而言之,村庄是人的村庄。
村庄整治与建设也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能够自循环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一定要考虑人的因素,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这一点,早在“千万工程”启动之时,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农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庄整治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实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在此后连续三年的现场会上,他反复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的自觉行动。
如果说,“为了人民”是目标,是价值追求;那么,“依靠人民”则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合二为一。而真正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决策依据,也必将得到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千万工程”二十年牢牢践行又生动验证了依靠农民的理念。
村庄要让农民来建设、运维。在丽水松阳县陈家铺村,沿着布满岁月凿痕的青石小路拾级而上,时光都仿佛慢了下来。村子里有餐馆,一家不大的店面一个月营收能到5万元;有文创店,小小的一个手工瓷杯卖到上百元;有网红“先锋书店”,北上广深买得到的书,这里一样有;还有闲置牛棚改的小卖部,卖些村里老人自己晒的萝卜干、笋干,一年也能收三四万元。
最难得的是,这些老房子大部分还是村民自己的房子,村民自己在运营。开小卖部的是村民鲍景岩,原来在外面打工,后来受了伤干不了重活,正好村子发展起来就回来了,把牛棚改成小卖部,活也轻松,每年的收入比以前打工还多。
从贫困村到网红村,陈家铺的蜕变离不开政府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本、离不开专业人才,但这些外部要素都是“配角”,“主角”始终都是村民。
外部力量也是必需的,没有现代要素,单靠村庄自己很难完成跃升,但在两者关系上,他们从一开始就画好线、定下原则。比如古村落保护,要保留原生态,不能大拆大建;比如资本进入,像老房子这样的资源性要素不能一次性买断,要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画好线以后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而村庄本身的发展,就交给农民的创造力、交给时间的魔法、交给业态的自我演变了。
陈家铺有陈家铺的路径,团石村有团石村的办法。在浙江一路走来,有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村庄都很美,但每一个村都有每一个村的特色,真正是花开万朵、各有千秋。
衢州龙游县团石村,一条公路沿江而过,一边是清秀宜人的衢江,一边是整洁美丽的村庄。时不时就有炫酷的摩托车停下来,原来,村里有家摩托车俱乐部。很多“摩友”来到这里,和“同道中人”骑车兜风赏美景。
互联网时代,与传统著名旅游景点相比,“玩法”已经大不一样。现在强调圈层文化、小众景点,摩托车发烧友口口相传,自发聚集,然后村里因势利导建起了“摩巡驿站”,吸引了更多车友。
路修好了,村庄美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村庄会依山就势、因水随形,自然生长成她该有的样子。
村庄要差异化发展,要找到自己的路,但这条路到底是什么呢?浙江经验告诉我们,一定是先有农民自发的探索,再上升为规划、提炼为路径。先后关系摆清楚了,然后才能双向奔赴、上下同欲。
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农民自己最知道。没得到群众支持的行政推动也许看上去快,但是一旦出了问题,就可能是难以挽回的错误,反而是走了弯路;而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探索,总结他们朴素的经验再加以提炼,虽然看上去慢、周期长,但从长远来看,试错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只要充分信任群众,让水流向它该去的地方,一定会出现最有效率的河道。
“千万工程”的二十年,也是村庄迭代升级的二十年。如何升级、向何处去?其驱动力也在于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农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要求。正是在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一个一个要求实现的过程中,“千万工程”不断被驱动向前。
2004年7月,在湖州的第一次现场会上,“千万工程”实施一年后,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村提供的是样板,万村要求的是扩面。要以点带面、点线结合,逐乡逐镇成片推进,不断扩大整治成果。——强调“扩面”。
2005年8月,在嘉兴的第二次现场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愿望、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要求的建设扩容机制,不断丰富拓展工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拓展到“扩容”。
2006年8月,在台州的第三次现场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对传统农村的改造和对传统农业、传统农民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向“整体推进”演变。
正是因为“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秉持着紧紧依靠农民的理念,而当这一理念与农民群众自发自觉的内驱力、创造力相遇,就让“千万工程”犹如生命体一样,沿着本身自在的发展逻辑,开启了自我进化、自我迭代。
做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时,也许没人能想到,环境的改变会极大提振村民的精气神。而人心凝聚了,乡风民俗的积淀开始苏醒,乡土文化的根脉得到滋养,乡村治理的格局开启深层重构。
未来的乡村是什么样子?
“千万工程”所点化的这场山河重整之旅还远未结束,也许,今天的我们再怎么畅想,二十年后仍会被证实想象力的贫乏。但今天的浙江已经初见未来的端倪,那是中华文化中和美乡村的样子,那是数字时代中科技赋能的样子,那也是复兴梦想中共同富裕的样子。
“千万工程”二十年,浙江的样子,正是昨天我们所憧憬着的今天;而今天,也预示着我们必将抵达的明天。
三
如果乡村和城市的差距是断裂式的,两者就无法互动、无法相互产生密切关系;而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才能对城市的溢出形成有效承接,才能对城市的不足产生良好补充
暮春的江南,一汀烟雨,满川芳草。
浙江有700多条风景线,2000多个特色精品村,走在其中,“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等级公路比例100%,农民收入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不夸张地说,在浙江,乡村真正成为千千万万个美丽花园,农民真正成为人们羡慕的身份。
而且浙江乡村的发展,不止于乡村本身,还为城市、为工业的发展,为城乡关系的重塑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
有人也许会问,在乡村花那么多钱,会不会拖慢城市发展,毕竟在目前的经济结构中,城市发展才是大头。
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早在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上就有着透彻的洞察,作出深刻的阐释: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形成合理的“城-镇-乡-村”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就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乡村,但两者绝不是割裂的,也不可能只是单向的。在浙江,我们看到,投入乡村建设的资金不但没有拖慢城市发展,恰恰相反,乡村发展起来了,又反过来支撑着城市,一种新型的“城乡互促共进”关系正在形成。
浙江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创客基地,比如金华义乌市李祖村的“国际创客村”,现在已经有200多个农创客入驻。创业形态有电商,有店铺,还有到乡村寻找灵感的设计师,在乡村大地上创造作品、举行展览,别有一番风情。
传统思维里谈乡村对城市的贡献,一般都能想到农产品供给,农民养活城里人;大多也能想到农民工进城,参与城市建设;最多还能想到乡村游,为城里人提供心灵休憩的场所。但在浙江,我们看到乡村对城市贡献的另外一种可能,它是产业的梯次承接,是细分领域的业态分流,乡村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城市的补充、城市的延伸。
乡村缓解了“地”的问题。对城市来说,建设用地指标是很多地方头痛的难题,而村庄可挖的潜力还很多,已有的建设用地还可以充分利用。用地的问题表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租金,浙江一些企业把总部放在城市,而一些不依赖于此的项目则搬到了乡村。
乡村化解了“人”的问题。很多优秀人才正在回到乡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回流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打算;不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而是出于现实的利弊选择。他们需要乡村,乡村也需要他们。他们个人奋斗的创业过程与农产品上行、乡村运营深度相融,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乡村在“钱”的问题上找到了两全之计。资本需要更多增值的场景,而乡村既需要资本助力,又拥有巨大空间,两情相悦,再通过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终能实现天作之合、长久联姻。
乡村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客观地说是被低估的。按照目前统计口径中的一二三产来统计,农业在浙江GDP中所占的比例只有个位数,但“国际创客村”建在乡村,很多经济行为发生在乡村,即使在统计报表上体现不出乡村,谁也不能否认,乡村这个地域空间产生了巨大的财富,乡村的价值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杭州,作为互联网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城市竞争中有很多优势,但在杭州人看来,他们与其他城市相比,最大的优势是,除了城市以外他们还有广阔的乡村。
这里的广阔,既是地理空间概念,更是发展潜力判断。如果乡村和城市的差距是断裂式的,两者就无法互动、无法相互产生密切关系;而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才能对城市的溢出形成有效承接,才能对城市的不足产生良好补充。
这是省域层面上的,而站在一个国家的视野,城乡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更加明显。要让国内大循环真正循环起来,如果乡村发展不迎头赶上,农民的收入和消费不出现大的提振,大循环也会面临大的困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从西子湖的“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到中南海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世纪之初的“现代化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到二十年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正是不变的初心,指引着之江大地走向繁盛,又领航着古老文明走向复兴!
正是永恒的夙愿,让这片土地上辛劳的农民,得以在伟大时代踏上和美生活之途。
2018年,“千万工程”十五周年的时候,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曾说:“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的确,关于未来,人们总有太多的想象。
未来乡村是什么模样?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作为集聚了农耕文明、家国记忆、宗族血脉、情感归属的地理与人文空间,乡村和身处其中的人们,正在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迁,他们将去往何处、变得怎样?“千万工程”所点化的万千美丽乡村,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想象,一种关于未来乡村的想象。
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模样?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载体,城乡关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对关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城与乡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职能,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是什么样的?今天的浙江,城乡的互促共进关系正在走进现实。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模样?地球上有大约4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占全球总人口的60%左右。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乡村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北美的农场、东亚的新村、欧洲的小镇,各具特色的乡村风情成就了世界的异彩纷呈,而中国,也将在其中贡献自己文明的斑斓,共享自己文明的智慧。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钱塘江逶迤而行,折成一个“之”字。因水之折,“浙江”之名由此而来,奔腾千年的江水也因“之”赋形,在潮起潮落间孕育着、生发着革新伟力。
浙江是一片历史眷顾的土地,提前预演着一个新的时代,现在回头来看,以“千万工程”为代表的浙江实践,不就是活生生的中国梦的“起手式”、乡村振兴的“试验田”吗!
浙江也是一片不负所托的土地,“千万工程”二十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方得大成。
所以说,是新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开辟了浙江道路;而浙江也用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的坚实步履,印证着新思想的真理光辉。
在浙江采访中,听到一副对联,“龙游丽水云和月,仙居天台玉环山”,横批“江山永康”。对联把浙江的部分县市“龙游县”“丽水市”“云和县”“仙居县”“天台县”“玉环市”“江山市”“永康市”都巧妙嵌入,既展现了古越大地的江山秀美和文化底蕴,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祝愿。而“千万工程”则点亮万千乡村,让这些美好和底蕴深情闪耀,熠熠生辉。
人民就是江山,惟愿江山永康!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