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车场村第一书记李军:“三步走”助力脱贫致富“三级跳” _书记风采_灯塔-淄博党建

齐点淄博 2021-07-27 19:33:31 阅读量: 来源:灯塔-淄博党建

2021-07-27 19:33:31

李军,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沂源县基层一线税务干部,在担任第一书记的三年时间里,帮助沂源县南鲁山镇车场村实现“修路、建社、办厂”三级跳跃,赢得村民一致好评,被沂源县委、县政府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省市县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予以宣传报道。

“要想富,快修路”

车场村,位于鲁中高地的沂源县南鲁山镇,村庄四周全是山峦,“进出一条道,深山无远亲。”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外村女不愿来,本村女难愁嫁。看到这一情景的李军,陷入深深的思索。

此时,正赶上“三九”(三岔至九会)道路建设,他便骑摩托车走崎岖不平的盘山路进村,加上夏季雨水本来就多,山路难走,雨水冲刷后更加陡峭险峻,泥泞不堪。他骑车骑到不能骑的地方,再推着摩托车走30分钟的蜿蜒曲折、羊肠小道才能到达帮扶村。即便如此,他还是走遍了车场村的每家每户。“要想富,快修路。”村民的意愿,就是工作导向。在村两委会上,他态度坚定。“谁不想修路,可是,钱呢?”村“两委”班子成员王新成愁眉苦脸地说。

王新成的发愁不无道理。车场村全村526户1356口人,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22户。这还不说,村内无任何集体收入,是典型的省内深度贫困村。“修路”的消息在村内传开后,很多村民既喜更忧。“看来,这个第一书记也只能唱唱高调,摆摆架势了……”很多村民这样认为。

“开弓没有回头箭,组织上把我安排到这里,我就应该挑起大梁、担起责,绝不给组织抹黑,绝不给税务丢脸。”李军说干就干,白天和大家一起平整路面、拓宽路基,晚上则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以及群众代表大会,面对面谈问题、讲思路。

“人心齐,泰山移。在多次思想鼓励下,村民的意识渐渐聚拢到一起。”在家务农的村民纷纷表示义务工修路,在外工作的人员,听说村上要修路,纷纷回村捐款捐物,南鲁山镇党委政府专门派出帮扶工作队。“我把这件事情和县局党委汇报后,得到全力支持,县局还立即和市局党委做了汇报。局里出资赞助一部分,为村里送来300吨水泥、2000方沙子和石子,修路的事,如期完成,实现了村民多年的愿望。”谈及修路,李军高兴万分。

“你还别说,这个李书记还真能干点事!”后来,村民都这样评论李军。其实,这正是李军扶贫迈出的第一级跳跃。

“要脱贫,快建社”

车场村土地面积大,人均1亩地,但贫瘠。李军呆在村里久了,就东家走走,西家访访。他从老农那里得知,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村民有种植苹果、黄芩、丹参和桔梗的传统,如果采取联社的办法,就一定能够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和价格竞争优势。”李军把这一想法在村民大会上一亮,却遭到村民诸成发的反对。

诸成发原是车场村的“万元户”,种着3亩多地的苹果园,衣食无忧,其乐融融。但后来,有个苹果商贩收了他家的苹果,却一直拖欠着他三万块钱就是不还,这一拖就是好几年。就为这事,诸成发断了资金投入,果树无肥、无水,产量下降、果质变锈,大部分苹果无处推销,烂在了地里,加上追债,心情失落,又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成了贫困户。李军了解情况后,马上咨询法院,看能不能通过法律手段把钱要回来,并带着他去相关部门积极维权。一来二去,在多方的积极努力之下,最终通过县法院要回了三万块钱。拿着要回来钱,诸大爷非常激动,非要请李军到家里坐坐,还要送给李军操心费,均被婉言谢绝了。

“就为这事,我感觉到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对的,果农能旱涝保收。”诸成发带头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壮大了车场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疫情发生后,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疫情防控期间,药材价格上涨,晒干的黄芩每斤卖到7块钱左右,加上盘了人家亩数,今年种上了2亩,有合作社兜底销售,脱贫攻坚保证如期完成。”种植陈丙红说。树立脱贫信心的还有陈丙力,“随着复工复产,草莓市场迎来春天,价格看涨,目前超市价格每斤都在20块钱左右,收入很客观。”陈大哥手捧草莓喜上眉梢。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了保证合作社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有销路,李军一边忙着做好村里的防控工作,一边张罗着帮助联系沂源县成和商厦、亿客家超市进行帮忙销售,这才终于让农民的辛苦有了回报。

“为了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李书记发挥税务才能,治章程、定制度,有力确保了传统产业的抱团经营。不仅为贫困户指明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每年还能为村里增加2万块钱的集体收入。”村“两委”班子成员王新成表示,这正是李军在村里实现的第二次跳跃。

“要致富,快办厂”

车场村人多少年来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工厂,就连门市经营店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李军要在村里建桔梗加工厂的事就像一颗炸弹在村里炸开了锅。

“脱贫就行了,致富奔小康想都别想……”很多村民这样认为。

李军在村民大会上算了这样一笔帐,柳洪亮和陈玉法两家情况差不多,收入基本都在5000元左右,到了农闲或者冬季时节,基本就没有什么劳作,也就没有进账收入了,但如果其中一家,参加桔梗加工,每月就会增加700元左右收入,这样两家就有了差距,算算账,办厂好不好?

“这个法子不赖。”很多村民看到了希望。

“说干就干,我和镇上多次联系,在村里建起两处桔梗扶贫车间,安置贫困户80多户,解决了近900口人的就业问题。经联系协调,县供销社依托产业扶贫项目,连续几年到村发放扶贫款,有力促进了资金支持。”在村西桔梗加工厂,李军和我们聊起了扶贫车间个人收入,“柳大娘很能干,平均每天能刮50多斤桔梗,一个月收入700多块钱。”这在以前,他们其中多是贫困户,年龄大了,走不出大山,年收入较低。“减税降费红利释放,小桔梗迎来发展新机遇,自产自销免税,加工出口还可以享受出口退税,致富奔小康就在眼前。”

“从桔梗种植到去皮、劈丝,再到包装、出口,环环相连,每个环节村民都能赚到钱。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挺知足的。”柳大娘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心里乐呵呵地。

其实,脱贫奔小康的不止柳大娘一家,截至目前,全村222户贫困户已全部摘掉贫困户帽子,省级深度贫困村也已经出列。自此,李军实现了扶贫三级跳跃。(中共沂源县委组织部)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