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或是古老厚重的历史沉淀,
或是摩登时尚的朝气蓬勃……
那些历经岁月的味蕾经典,
留存了一座城的文化与记忆,
今天就跟牺宝,
一起开启济淄同城的非遗美食之旅吧!
早在一些古籍当中就曾出现“巴子肉”的身影。在古代,古人公祭之后,要把祭祀用的肉切成长方块分给参祭众人。由于这种长方肉块分割时必须扎缚上青蒲草或马蔺草,形成“扎把”的形式,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彼此惺惺相惜,决定拜“把子”,仪式毕后吃的肉便被称为“把子肉”!把子肉不仅是中华名小吃,还成了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由黄氏家族创制,具有300多年历史。传说早在元朝,章丘黄家湾有一个姓黄的在朝中做武官,因打了败仗被贬回原籍。其随从中有一蒙古人经常点燃树枝烤羊肉吃,鲜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
黄家因此受到启发,也经常烤肉吃,不过,因为此地世代养猪,主要是烤猪肉吃,而且是将猪肉割成块烤。
到明朝末年,终于发展到用特制的炉子整猪烤制的独特手艺,成为驰名全国的风味名吃,并形成皮酥、色黄、肉嫩、味美、鲜香可口,食而不腻,易存放等特点。黄家烤肉与“瑞蚨祥”的创始人——孟洛川、孟觐侯为代表的“孟氏商人”还有一段渊源。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渐有发展。组图| 非遗美食“孟氏商人”结交了不少豪门显贵,也把黄家烤肉这种章丘名吃带到了宫中。偶尔品尝一回“章丘黄家烤肉”,但觉此肉肥而不腻,皮酥肉嫩,异香别具,回味悠长,便重赏孟洛川,传说还御赐黄家一面铜牌,以资褒奖。油旋,济南人钟爱小食,从口味制作到出炉,融合了浓浓的泉城特色。和面、上油、制面胚、烙制、烤制、做旋……要经历 12 道制作工序才能吃到的美味,自是有着独特的风味。用古法的技艺“搋、叠、打”进行上百次的重复,最后使面团光滑,不粘手,又不粘擀面轴时才可继续下面的步骤。将近60层的面皮酥脆至,内里夹杂着的章丘大葱香气弥漫。组图| 中国非遗美食经过济南泉水浸润的内里更是柔软如絮,一碗鸡丝馄饨加热腾腾的油旋,开启了济南人一天的忙碌,各种滋味, 妙不可言。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被誉为“可以吃的文物”。早在明朝中叶,“胡饼炉”便传入周村,当地的师傅结合煎饼薄、香、脆的特点,创造出津津有味的大酥烧饼。1873年左右,桓台人郭云龙开办烧饼铺“聚合斋”。改进大酥烧饼,克服了大酥烧饼“心薄、边厚”的弱点,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模样。周村烧饼的形态呈一个金黄的满月,其中薄、香、酥、脆的实现,不仅在于用料之考究,也在于手法之疾速、技艺之高超。在大师傅的手上变得薄如蝉翼,沾满芝麻的薄饼被翻手贴在炉壁内。一出炉,芝麻的醇香裹挟着面粉的甜香,薄如纸片的香脆让人欲罢不能。
四四席,是集美食、美器、美地于一身的文化大宴,以崇礼仪、重观瞻、尊宾朋、倡吉祥为主要文化内涵,讲究宴席格局与菜品体系完美统一,食材丰富多样,烹调技法至善至美。从美食角度讲,是为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交替更迭的自然属性,使宴席中的肴馔用料及烹制技法随着季节时令产生不同变换;从美器角度看,蕴含菜品的器皿和酒具的使用规范,追求佐餐格调和宴席风格的统一和完美;而四四席同时充满了对称平衡的宴席审美情趣,将古代的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融入了宴席之中。景德东糕点制作技艺与博山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积淀着博山人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于1939年投产上市。近百年来,景德东传统糕点始终坚持以优质面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加工制成。酥松绵软,入口酥松适中,香味纯正,制作精细层多均匀,馅儿柔软起沙,果料香味纯厚,坚持手工制作,花式繁多形意,历史悠久。景德东糕点制作技艺已于2019年被列入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