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陶瓷琉璃馆|帽筒上的雅韵幽姿—综合篇

齐点淄博 2021-01-21 08:01:16 阅读量:

2021-01-21 08:01:16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走进“冠赏瓷韵”——孙万国收藏帽筒展。

帽子自古就是文明礼仪的象征,人们用“冠带之风”形容文明开化、温文儒雅的社会风气。《汉书》记载齐国“冠带衣履天下”。不仅指齐国的丝绸文化享誉全国,更是说礼乐教化通行天下。

进入清代,帽子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人们以顶戴花翎指代功名官身。“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载,目的就是施展满腹经纶、为国效力,于是格外爱惜功名、珍重官帽,会在早朝晏罢后,将顶戴花翎挂置起来,以取“冠不落地”的好彩头。这便催生了高而稳、雅趣盎然的官帽筒,它于嘉庆年间一经烧,便一直流行于晚至民国。

这次我们将用孙万国先生珍藏的83件(套)帽筒邀请您进入陶瓷书画世界,在这一方瓷韵中,不仅可以雅赏陶瓷人的人文审美,更得以洞见重礼乐、尊孔儒的文明遗风。


图片

首先要为您讲解的是帽筒的不同造型及装饰手法。

图片

帽筒的造型有六棱形、四方形、圆形等。但不管是哪种造型,都是直上直下、一通到底,它寓意着文人仕族“一统天下”的治国宏愿。

图片

因放置官帽的最初功用,早期的帽筒,多数是六棱形,带有镂孔“开窗”,用来通气和熏香。
清晚期,帽筒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功能转变为厅堂的陈设瓷,或陪嫁的嫁妆。老百姓家的厅堂陈设讲究“东瓶西镜”,中间放一时鸣钟,以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在时鸣钟两旁,人们还常增设一对帽筒,寓意“高升”。晚期的帽筒常用于盛放画轴、戒尺、鸡毛掸子、痒痒挠等生活用品,造型逐渐演变为“不开窗”的圆形样式。

图片

帽筒的装饰手法不拘一格:有青花、墨彩、粉彩、素三彩、浅绛彩、刻瓷等装饰手法。

图片


墨彩瓷器:是流行于清雍正年间的釉上彩技艺。晚清时期,多以白纸作水墨画的效果,在瓷器上绘制写意山水。绘制时以“无意不可入画”为最高境界,用墨的各种变化来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空间和意境。

②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了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它开始于康熙时期。粉彩的彩绘步骤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出图案的轮廓,然后在其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彩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再用干净的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

粉彩的颜色由于掺入粉质,有柔和的感觉,又因为粉彩一般在彩炉内以氧化气氛约700℃左右烧成,比起五彩的烧成温度要低,瓷器烧成后其色彩在感觉上也比五彩要柔软,所以又有“软彩”之称。

③“素三彩瓷器:是指以黄、绿、紫等色为主要色调,不用红色。这种素三彩的制作在明代已经开始,至正德时已极为精致。制作方法是在白瓷胎上刻绘后入窑无釉“素”烧,再加彩低温烧成

清代康熙素三彩瓷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运用的色彩除了黄、绿、紫外,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同时,加彩方法也更为多样:有在素烧过的白瓷胎上直接加彩,然后罩上一层雪白,低温烧成。也有在白釉瓷器上涂以色地,再绘素彩的,如黄地加绿、紫、白彩;绿地加黄、紫等彩的。

④浅绛彩瓷器:“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将这种画法移植到画瓷上,即以浓淡相间的釉上彩料,在白色的瓷釉上绘画,再染以淡赭、水绿、草绿、淡蓝及紫等色彩,经低温(650—700℃)烧就,其绘画效果与纸绢的浅绛画相近似,故而称之为“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的画艺受到了元代黄公望以及董其昌、“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及恽寿平的影响,其中以受元代黄公望、王蒙的浅绛山水的影响为最为明显。

浅绛彩瓷画不但仿摹浅绛山水画的用色,还追求文人画淡抹轻染的色调,不似以往的粉彩、五彩瓷那样发色艳丽、浓重,而是淡雅、秀丽。浅绛彩瓷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所以浅绛彩瓷的画艺追求的是施彩浅淡,画意幽远的艺术风格。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