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温暖同行”社会实践团纪实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温暖同行”社会实践团以“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情况”为主题展开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入救助站体验救助工作,了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救助情况,分析受助群众的需求变化和救助站现阶段发展存在的瓶颈,并且查阅学习救助制度相关政策法规对于救助方式存在的问题向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建言献策,为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添砖加瓦。
了解救助情况,体验救助工作
7月19日,实践团赴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观看宣传片,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的发展历程及救助成果,并随工作人员了解救助站的工作机制以及环境设施,进行工作交接、卫生清洁、文件整理、档案编写及为受助人员分餐等工作。
从中实践团成员认识到救助站的具体工作:对流浪乞讨、遭受监护侵害、暂时无人监护等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提供临时庇护生活服务,承担临时监护职责。开通未成年人保护专线,针对重点个案组织开展部门会商和帮扶救助。推进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
深入体验救助,接送受助人员
7月23日,实践团随救助站工作人员送一名受助人员回家,并与其员所在地村长共同商讨受助人员的看护计划。据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子女因在外务工无暇照看老人,老人经常独自离家,但因年纪大记忆力衰退找不到回家的路,此前救助人员曾多次在巡查时发现老人。工作人员明确要求村委会根据老人的家庭情况与其家人协定出一份养老看护计划,工作人员将会在一周内进行回访。
随后,实践团成员随工作人员到火车站、桥梁涵洞、废弃厂房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并为群众宣传救助保护政策、发放印有值班电话和救助标识的环保购物宣传袋,引导广大市民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心救助。
在火车站出站口前,实践团成员发现了一名来自山东济南的残疾人。他因钱包被偷,只能暂时住在火车站。简单了解情况后,实践团成员对其耐心劝导,经其本人同意,将其接到救助服务中心住宿。
探访受助人员,提供志愿服务
7月24日,实践团成员跟随救助站工作人员前往医院探望受助人员,为受助者带来生活必需品。通过与医生和病人交流,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许多受助者在外流浪多年,身体情况较差,多人已被注销户籍且没有亲友。为了尽可能长期保障受助者生活,救助站已与公安局联络为其重办户口,并为其申请低保,与所在县政府协商,为受助者提供全面救助。
开展专项活动,宣传救助工作
7月25日, 实践团成员随救助站工作人员在淄博市火车站及劳务市场开展“夏日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为受助人员提供桶装方便面、矿泉水、绿豆汤、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夏季用品,实践团成员们分别负责受助人信息登记、分装救助包、组织救助人员有序排队领取物资等工作,为专项救助活动的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分发救助站宣传手册,让市民深入了解救助站职能, 呼吁市民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流浪病人等潜在受助人员时及时通知救助站从而使救助工作做到低遗漏。
开展党史学习,锤炼高尚品德
8月3日,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救助站的党建文化墙,共同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并与救助站党支部书记董友先面对面交谈,董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救助站的党史学习开展情况,并鼓励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与村民面对面,普及救助知识
8月5日,实践团赴滨州市、淄博市,潍坊市,青岛市等地开展返家乡调研实践活动,通过面对面采访村民并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村民对现阶段社会救助方式的了解程度,普及社会救助知识。多数社区居民对救助站的了解尚为欠缺,对于救助站完全不了解或者了解得非常详尽的人占少数。实践团成员记录了村民的建议,进一步筛选总结出改进措施。
整理调研数据,总结调研结果
8月6日,问卷调查工作结束,实践团成员分析总结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知道城市配备救助站和福利院等社会救助机构;但多数并不了解救助站救助具体工作。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是救助站数量较少,城乡之间社会救助水平差异较大。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对救助工作有了充分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社会应对流浪人群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感受到社会救助工作的意义所在,呼吁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