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统筹做好治水工作,群众欣喜地说——“傍水而居很幸福”
9月17日,淄川区张相湖湿地公园水草丰茂,景色怡人。白骨顶鸡在湖中悠游,几位游客在拍照游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从无人踏足的臭水湖到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张相湖湿地公园的美丽蝶变,源于淄川区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的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
治污控源,绿色发展求突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内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张相湖及周边受到严重污染,水生态功能消退严重。为恢复张相湖生态环境,淄川区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治用保”流域治污策略,全面打响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淄川区作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复杂,污染排放大。工业企业污水是否达标、是否按规定排放,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市生态环境局淄川分局局长闫鹏说。围绕全流域综合治理,淄川坚持精细精准施策,首先做实“治”的文章。在前期取缔“散乱污”企业,关停搬迁一批工业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传导机制,强化环境标准的“硬约束”作用,引领排污单位提标改造,为河流“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奠定基础。
近年来,淄川区铁腕治污,先后取缔“散乱污”企业1922家,督促相关企业升级完善治污设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同时,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先后封堵入河直排口70个,规范整治雨污水排放口542个,在辖区各流域实现全面截污控源。
现如今,淄川区542处入河雨水口,全部建立了二维码“身份证”,向公众开放,接受公众监督。“如果群众发现雨排口排水有异样、异味,或者河道有垃圾等环境问题,可随时扫描公示牌上的二维码,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有关部门将第一时间派员核实、处理。” 市生态环境局淄川分局工作人员说。
变废为宝,一心为民增效益
从进水口、生化池、二沉池再到再生水回用工程车间……一道道工序过后,浑浊的污水成了鱼儿们嬉戏的清波。这是淄川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淄博市利民净化水公司的“魔法”。
淄博市利民净化水公司,是鲁泰集团受淄川区政府委托建设的淄川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总占地170亩,日处理能力12万吨,项目累计投资约4亿元。“为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缓解区域用水紧张问题,2015年,我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再生水回用工程,日产水2万吨,回用于生产用水以及电厂锅炉补水水源,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淄博市利民净化水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守正现场介绍说。
高盐废水的处理,一直是环保界的世界性难题。淄川区鲁维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主动投资上亿元,自主探索建成高盐废水治理项目。山东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上马四套高效低温连续蒸发系统及一套自主设计的双效蒸发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替代了传统的蒸发装置,减少了蒸汽消耗,大大降低了废水的处理能耗,处理前后产生的蒸馏水、固体盐、甲醇等还可回用或外售,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废品成原料,污水变清流。在水污染治理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提标改造,不仅实现环保达标排放,而且开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享受到治水红利,踏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修复,淄川样板润民心
“想不到湿地除了作为景观之外,还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真是长见识了!”在市民代表看生态环境变化活动现场,淄川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李明光向大家介绍张相湖湿地芦苇、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功效,市民代表频频点头。
以人工湿地为主体的“保”,是“治保用”系统治污中的关键一环。为做好“水润淄川”文章,淄川区打造“城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处理综合体,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柳泉潜流湿地、张相湖湿地等3处湿地,全区新增人工湿地面积1607亩,美化景观的同时,提升了孝妇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每年可消减COD912.5吨、氨氮45.55吨。
“现在湿地里的香蒲、菖蒲等植物都是人工引种、精心筛选的。它们根系发达,净水效果好。水生植物下面还有火山岩、沸石等,均对水质有不同程度的净化作用。”李明光介绍。淄博利民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达到标准的出水,经过张相湖潜流湿地、表流湿地进一步净化,主要指标从地表水Ⅳ标准达到Ⅲ类标准,排入孝妇河,成为孝妇河流域补充水源。
经过综合生态治理,淄川区水环境质量连续5年实现改善。2021年,孝妇河南外环COD、氨氮浓度较“十三五”初分别改善19.6%和41.1%,水环境质量指数和水环境标准达标指数均名列全市前茅。
如今的孝妇河,如一条绿丝带,婉转穿行,润泽生息。张相湖、太河水库等一处处大水面,令人向往。淄川区双杨镇一位村民说,“水治理好了,环境美了,我们傍水而居很幸福!”
来源:博览
编辑:鲁景
值班主任:李玮
校对:杨天宝
编审:王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