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川区卫生健康局:“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 为山区群众撑起健康的“保护伞”

齐点淄博 2021-03-02 15:04:27 阅读量:

2021-03-02 15:04:27

关键词: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

一、背景情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些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困扰和牵挂的难题。全区有 70 个自然村没有独立的卫生室,且距离镇卫生院也较远,超过 5 公里的村有 22 个,超过 10 公里的村有 11 个,其中最远的岭子镇西牛角村距镇卫生院近 16 公里。对这些村,尽管采取了周边村卫生室代管等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这些偏远山村大多空心化,留守老弱病残人员居住分散、单村人数稀少,每村单独设立的村卫生室存在一定困难和制约。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有解”思维,深入开展调查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完善山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开展了“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巡诊模式,2019 年 11 月,在经过 4 个月试运行的基础上正式启动,通过设置医疗服务点、服务车等措施,把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实心实意为山区群众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切实打通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探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创造了经验、趟出了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方便”群众,实现医疗服务点设置全覆盖。以 西河镇罗圈峪村为例,全村常住人口 130 余人,其中 65 岁以上老年人占 31%,慢性病病人占 22%,因村内没有卫生室,看病就医问题一直是村民们最头疼的事。平时村里人看病拿药,需要到很远的卫生院或临近的梨峪口村卫生室,年轻村民还可以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年龄大且儿女不在身边的,只能托村民帮忙或想办法搭车去。很多村民觉得太折腾,往往会选择靠着熬着,经常小病拖成大病,尤其是一些大病患者,很容易延误治疗时机。针对于此,在投资 700 万元实施 514 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投资 150 万元,在 70 个没有独立卫生室的空白村全部设置医疗服务点,统一整洁环境、制作标牌,配备常用药品和听诊器、血压计等基本医疗设备,安装联网报销设备和智慧医疗网络,使服务点具备了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医保报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功能,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管,确保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掉队。

二是做实“精准”服务,实现日常巡诊工作全覆盖常态化。“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巡诊队伍以卫生院医务人员为主, 乡村医生和“第一村医”作为补充,坚持每 5 天巡诊一次,为群众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初步诊治。各医疗服务点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及时更换健康教育信息,在信息公开栏张贴医务人员姓名、电话、巡诊时间等内容,确保村内所有百姓都能随时联系到医务人员。突出重点人群精准化医疗服务, 分别编制了 70 处医疗服务点常住居民、高血压患者和Ⅱ型糖尿病患者、重型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花名册,对患病人群建立患病情况和服药情况台账,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巡诊人员了解掌握村内患者情况,提高服务效率。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实施严格管控期间,由于各村道路封闭,及时调整服务方式,5 天一次的巡诊工作由面对面随访转为电话随访,对照人员台账, 有针对性地对慢性病人员、老年人等重点人员进行电话随访, 及时更新记录、登记在册,及时将日常用药送到不能出门的百姓手中,巡诊和送医送药没有因疫情而中断服务。截至目前, 累计派出 2774 人次到医疗服务点开展巡诊服务,开展电话巡诊458 人次,为 698 人提供上门送医送药。

三是强化“机动”保障,实现医疗服务车巡回全覆盖。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地域因素,投资 425 万元,为太河、西河两个镇偏远山区的 6 处卫生院各配备 2 辆、共 12 辆医疗服务车,为其他 13 处卫生院各配备 1 辆医疗服务车,共配备 25 辆。镇卫生院调配巡诊医生和护理人员,随车配备折叠担架、医疗设备柜、氧气瓶、急救箱、心电图机等设备,携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常见病必用药品,统一喷涂“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标识,车身张贴联系电话,以 70 个卫生室空白村、1.3 万名老弱病残人员为主,兼顾其他偏远村和其他人群,提供不间断巡回理疗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人员,实行医务人员送医上门服务,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要。行动开展以来, 累计出动巡诊服务车近 6000 次,服务里程 11.8 万公里,受益群众 3.6 万人次。

四是实行“平战”结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在 “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行动中,我们坚持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分布在全区 13 个镇办的 25 辆巡回医疗服务车作为应急储备,平时用于医疗服务点的巡诊,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进入战时状态,随时转换为救护车,迅速开展应急救援。比如,在抗击“利奇马”台风过程中,我区太河镇受灾严重,道路大面积损毁,通讯与外界失去联系,部署在太河镇的 6 辆医疗服务车第一时间转换为救援车,投入抢险自救中,累计安置转移受灾群众 3500 余名。再如,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5 辆巡回医疗服务车迅速转换为救护车、转运车,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将发热病人、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转运至发热门诊或集中隔离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染危险,疫情期间累计转运各类人员 900 余人次,成为疫情防控中转运救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是推动资源“下沉”,助力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收官年,我们以“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行动为依托,在贫困“空白村”全部设立服务点,实现 31个省定贫困村医疗服务全覆盖,对全区 2 万余名贫困人口开展入户家庭医生签约、随访服务。建立以区医院和区中医院为首、 辐射乡镇卫生院的两个医疗共同体,通过区级专家大夫跟车随诊、到村卫生室和医疗服务点坐诊等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乡村,做到医疗服务更专业,群众就医更方便。以智慧医疗信息化为手段,大力推行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就诊“零等待”、诊疗信息共享等服务,让偏远山区群众共享“互联网+” 医疗服务。同时,将第五、六批 74 名“第一村医”全部派驻贫困村和薄弱村,编入巡诊小队,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确保偏远乡村特别是贫困“空白村” 的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健康扶贫 4640人次,家庭医生签约、随访 9659 人次,健康宣教 5752 人次,累计受益群众 1.6 万余人次。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

“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受到了广大百姓的一致好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医疗服务点药品种类单一、数量较少。由于基本药物品种不全、配送不及时等问题未得到改善,个别医疗服务点可用药品较少。

二是巡诊人员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巡诊人员均是由乡镇卫生院、临近村乡村医生和“第一村医”组成,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多擅长诊治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专科疾病和疑难杂症临床经验较少,无法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三是空白村百姓看病就医负担仍然较大。空白村留守百姓多为贫困人口且多患有慢性疾病,收入低,看病就医开销较大。

(二)下一步打算

对于医疗服务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区计划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高“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服务水平,为百姓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医疗服务。

一是在各医疗服务点建立药品管理台账,定期清资,随时补充,确保百姓常用药品供应充足;对有用药需求的,开展药品代购、送医送药上门等便民服务,做到“应帮尽帮。”

二是将二三级医院和区管医院的各临床科室专家纳入到医疗服务点巡诊队伍中来,根据各空白村百姓患病情况和就诊需求,选派专科医生参与巡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做到医疗服务更精准,满足百姓多样就诊需求。

三是减免医疗服务点就诊患者一般诊疗费和巡诊费,减轻空白村百姓看病就医负担。

四是建立家庭医生预约诊疗机制,积极引导百姓看病就医通过家庭医生团队预约就诊,常见病、慢性病通过医疗服务点或上门服务进行诊疗,重大疾病由家庭医生帮助上转至二三级医院,逐渐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四、几点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 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区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实施“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行动模式,就是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生动实践,取得了很好成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是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农村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创新医疗服务机制,落实基层卫生室标准化改造、设置医疗服务点、配备医疗服务车,以及卫生院和“第一村医”的流入和带动,显著提升了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真正为群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二是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偏远山区村特别是一些贫困村、空壳村的村民大多是老弱病残,本身行动就存在诸多不便,看病拿药就更加困难。通过定点诊疗、医生巡诊、上门服务等措施,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就医拿药、查询健康档案、远程会诊、专家预约等服务,还可以即时医保报销,极大缓解了山区群众看病难题。

三是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综合成本。空白村群众一般都是 劳动能力低下,收入微薄且体弱多病,通过送服务上门,不仅为群众节省了就医附加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通过健康教育以及诊疗,提前干预疾病,减少吃药住院,减轻群众负担,节约医保成本。同时,通过智慧医疗,把区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群众的就医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让群众享受到信息化技术的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浪费。   

四是有效完善了基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这次行动实践,不仅弥补了山区医疗服务的空白,更在出现疫情紧急情况时,发挥了及时发现、及时防控、及时救治的应急保障作用,让疾病防控的触角延伸到最边缘,实现基层疫情防控全覆盖、常态化,很好充当了疫情防控应急的“哨兵”,成为后疫情时期基层医疗队伍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