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山东的“三夏”时节,农田里一幅忙碌景象。受去年秋汛影响,山东多地冬小麦种植普遍推迟,冬前苗情长势总体偏弱。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山东今年夏粮收获情况牵动人心。小麦收成如何?能否保持稳定增收势头?这些还都需要数据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已掌握的情况看,山东夏粮丰收基本已成定局。夏粮丰收,彰显的是山东农业大省的实力。丰收跟农民的辛勤劳作分不开,也得益于工业、服务业对农业的强力赋能。在山东,“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山东农业实实在在的软实力。在这实力的加持之下,山东农业全链条正在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麦收,在过去而言是个极度忙碌的时节。农时误不得,麦子熟了,天气多变,留给农民的收获时间并不多。小麦晚收一天,就多一分受损减产的可能。之所以拼了命得干,就是为了颗粒归仓。于是,一到麦收时节,就有不少城市务工人员,急匆匆往家赶。麦田里,全家老小一起上阵割麦,是农村里最为常见的场景。一忙起来,连饭都吃不上更是常事。但如今,在山东,不少地方的农田里,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镰刀被大型联合收割机代替,农民们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慌张,反而多出了几分气定神闲。麦收再也不是“农忙”的代名词,农民们也可以悠闲地站在地边,喝着茶水,聊着天,几亩地的麦子不多时便变成了等待晾晒归仓的麦粒。更有甚者,地里也不去,仍旧是忙着各自手头的事情,该务工的务工,该学习的学习,有些进城务工人员甚至连家也不回,当起了“甩手掌柜”,麦子照样能够颗粒归仓。农民能当“甩手掌柜”,得益于农业服务业的创新服务。农民种地不“操心”,是因为享受到了土地托管服务,有人替他操心。如此,农民才能“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丰收的喜悦。这种模式,被农民亲切地称之为“田保姆”。“田保姆”在山东出现已有多年,也经历了发展完善的过程。时至今日,这种新型的土地托管模式已经能够为农民提供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托管服务。有意参与的农民甚至可以把大部分或者全部生产活动一次性地委托给服务者来实施。
来自山东德州市齐河县的种粮大户甄利军,对于土地托管带来的便利就深有感触。作为种粮大户,甄利军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了5500多亩藜麦。虽有现代机械助力,但管理如此之多的农田也让他感到十分吃力。但有了托管服务的助力,情况就不一样了。
为甄利军提供托管服务的是一家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在缴纳了不多的一笔管理费后,选种、播种、施肥、打药包括收割,全部由合作社代劳,不仅如此,在销售方面,合作社也能提供相应帮助,提供供销信息等。甄利军说他种了大半辈子的地,种的地越来越多,真没想到,现在种这么多地能比以前还轻松。土地托管带给农民的红利还不止于此。服务模式创新改变的也不只是农民的种植模式,而是给整个农业都带来了升级的机会,改变了农业整体的业态。以疫情期间为例,在山东省,就有多个“线上春耕”“线上春管”新模式在多家企业和平台开启。在鲁中地区的宁阳县伏山镇前石梁村,农民胡广云就享受到了这种服务,宁阳丰信农业服务公司村级服务店长张正军把农资配送到他家,让他少操心、不跑腿,无接触也很安全。农业服务模式的创新,为破解农村劳动力流失带来的“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与传统的种地方式相比,土地托管等新服务模式以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科技手段来种地,改变了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农业服务模式的创新,改变的还不只是农业种植模式,而是对农业全产业链的全面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指的是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连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从农业研发生产到消费服务全环节协同发展的动态关联。
山东之所以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是因为这条链条不仅解决了发展规模农业的前期投入难题,而且还将第二、第三产业引进农村,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专业运营商的加盟也给农村带来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2022年2月,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在诸城成立,联盟成员包含了预制菜产业种植养殖端、生产加工端、冷链物流商贸端、餐饮消费销售端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形成了从种养加工到餐饮终端的全产业链产业模式。
与此同时,诸城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引导农牧渔业、食品加工业、物流配送业的协同集聚,力争“十四五”期间打造500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放大了山东预制菜的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了预制菜全产业链的地域集群效应。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结起来,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大体可归纳为“投资商+运营商+农户”。投资商、运营商、村集体、农民在产业链上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达到1+2+3等于6的“新六产”效果。而除了这种模式之外,山东其它地区也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进行了积极探索。青岛市崂山区晓望社区便充分利用依山傍海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以及茶叶种植的特色产业优势,将崂山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示范点为体系的民俗生态旅游网,以茶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带动了农民增收。
种植烟台苹果的果农则是在打造地标性品牌的同时,将产业链条向前端延伸,促进传统苹果品种与种植技术的迭代升级。
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将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作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
可以说,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已经成为了推动山东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抓手。做好这项工作,是推动山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山东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方面,在国内是处于领先位置的。像“田保姆”这种土地托管模式,便是山东省供销社在全国首创的服务形式。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山东省在九个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其中第一个便是“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农业全产业链能在齐鲁大地上蓬勃发展,正是基于此。
“齐头并进”说明山东的三次产业发展“不偏科”。如果论单项,可能有的地方在某一方面比山东强,但要论发展的均衡性,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山东都不弱,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而产业实力均衡也给了二三产业赋能农业,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东粮食总产连续8年保持千亿斤以上、年产粮食1100亿斤、蔬菜8800万吨的产能,给了全省、全国人民一个充实稳定的“粮袋子”“菜篮子”。而从产业内部来看,山东的农业,并非只是粮食产得多、菜种得好,而是农林牧渔各方面发展得相对均衡,产业结构比较协调、合理。
山东的特点是“全”,轻重工业都有,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而山东是全国唯一41个工业大类都具备的省份。
2016年,山东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2021年,山东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5%。在今年一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1280.1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如今的山东,服务业已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了。
当然,产业实力强劲,只是一个前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产业融合做得好。而这也是山东的优势所在。
“齐头并进”不仅意味着“不偏科”,还意味着三次产业之间的依存度良好,可以互相促进。这些年,山东通过产业链创新等手段,在工业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方面做了不少文章。在滨州市,一粒小麦,在中裕能转化出10大类、500多种产品,从育种,种植,生产,直至饭菜上桌,通过三产融合,不仅把小麦产业做到了极致,还解决了周边市县30多万农户的增收大计。一二三产业三只“虎”,在山东齐头并进、“虎虎”生威。这既是山东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底气所在,也是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五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继往开来、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前进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这三只“虎”的带领下,山东人能够满怀豪情,走在前列,闯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齐心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