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分级,为何值得鼓励?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耿鹏
近日,为引导公众健康饮食,上海开启首批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据了解,该分级标识通过ABCD四个等级,来综合反映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成分的情况。该标识会出现在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等场景,推荐程度从A到D级递减。
如果按照此标准,一瓶常规的可乐可能会被分在C级,一瓶0卡无糖的可乐可能被分在B级,而纯茶、苏打水等不添加任何非糖甜味剂的饮料才可能会达到A级。
“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图源:“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
以往消费者购买饮料往往会依据口味、价格或个人喜好等主观消费意愿,而营养分级标识能帮助消费者更简单直接地判断出一款饮料的价值,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消费选择。
如今很多人购物,已经习惯了先看一眼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但想要完全参透其中的成分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还需要一定的阅读门槛。分级标识显然以一种更易懂更明晰的形式,将更多信息“明牌”展示给消费者。虽然这一标准也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让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更为对等了。让消费者真正按需选择,其实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尊重。
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自然和健康,许多标称“0糖”“0卡”“0脂肪”概念的食品就成为了新的卖点。然而很多时候,消费者往往是在不甚了解背后数据真相的情况下,被动摄入了许多超出这些概念本身的糖分。
比如在此次饮料分级试点之前,上海疾控部门就曾对全市13个品牌销量前三名的现制奶茶,共计122款产品进行营养分析,结果令人担忧。其中93.3%标称“不额外加糖”的奶茶,可能如今只能被评为B级以上,而将近一半“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可能会被评为C级以上。
当下有了这样的营养分级,许多商家只注重口味不注重成分的做法或许就会得到纠正。同时企业也可以借此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到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情况,从而动态对产品进行调整优化,有的放矢地分类营销。
据上海某茶饮企业介绍,门店上标之后,A、B等级产品的销量占比明显提升,选择B等级的销量相较于上标前提升了大约23%。这对商家也是一种提醒,还是要切合消费者对于健康茶饮的核心诉求,将心思花在成分的研究上,开发出不只美味还要更健康的饮品。
企业若是对产品营养和健康属性更为重视,其实不仅有助于消费者与商家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信任和依赖,也能推动科学膳食的健康理念更自然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进而有效推动全行业的升级。
饮料营养分级,其实不能算是消费者购买饮品的万能标准。判断一款饮品是否足够健康,依然需要更全面更综合地研究。但它仍然可以说是一次很有益的尝试。要说饮料营养分级更深层次的一种意义,或许还是让人们开始注重起对食品成分含量的研究,以及对低糖、低添加这一健康饮食意识的培养。全民科学膳食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每一种合理的尝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鼓励更多企业能参与到食品营养分级中来,也期冀监管力度能进一步跟上。如何在试点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饮料生产、销售,以及分级标识的每一步都能更为透明,还有待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