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昌法:9年深扎泥土 不改为民初心

齐点淄博 2021-03-30 09:04:41 阅读量:

2021-03-30 09:04:41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2021年是刘昌法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第9个年头。9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担任博山区上小峰村、西沙井村,沂源县石柱村和淄川区东东峪村3个区县4个村的“第一书记”,每次任职到期,很多村民都流着泪挽留他。用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党支部书记牛占月的话说:“看到刘书记,就像又看到了焦裕禄,他松了贫困的土,拔了贫困的根,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他是俺们的‘蚯蚓书记’。” 刘昌法说:“为什么恋着乡村,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愿做一条蚯蚓,在贫瘠的泥土里耕耘,让这片土地肥沃起来,为百姓带来丰收的年景。” 

“红手印”的真挚情谊

2012年4月,即将提前离岗的刘昌法主动请缨,成为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三年,他通过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上小峰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年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的山东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而刘昌法也与上小峰村的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刘昌法(右一)与村民们在一起

“膏药得放温水里煮,不能再提重东西了……”2016年3月22日上午,在上小峰村,刘昌法沿着一段七拐八弯的山路,来到一座没有围墙的老院子,这里是五保户宋远荣家。几天前,刘昌法得知他手腕骨折疼得厉害,托朋友从桓台买了正骨的中药,借着送药来看看两位老人最近的生活。刘昌法说,与乡亲们生活了三年,跟大家有感情,还是时常想回来看看。

对于刘昌法所说的“感情”,一封按满43个红手印的挽留信足以说明。这封信是2014年刘昌法驻村满两年即将被调回原单位时,上小峰村村民们集体写的,希望他能继续留下帮扶上小峰村,写信的村民中就有63岁的宋远仓,“刘昌法是个‘腿很勤’、‘重感情’的人,村周围有些山名或美景,村里人都说不上来,但刘昌法都知道。他还经常到村民家里拉家常,给贫困户送油送面,得知他要走,大家都想留住他。” 宋远仓说。“去村民家走访,我都会带一支笔、一张纸、几百元钱和一摞便民联系卡,每次出门都随身带好,无一例外。随时记录群众遇到的难题以及所需所求,给村民留一张联系卡,他们有什么事情,随时都可以联系到我。”接受采访时,刘昌法如是说。9年多来,在帮包扶贫的工作中、在村民的家长里短中,刘昌法已经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农村的泥土里。

“驻村日记”见证初心

当“第一书记”9年来,刘昌法始终以村为家,他坚持做到“多走、常看、敢说”,挨家挨户访民情,并写下了80多万字的驻村笔记。如今,在博山区西沙井村刘昌法租住的平房里,有一摞红色封皮的日记本。刘昌法告诉记者,这是平时的手记和工作日志,自打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每天都坚持写,至今已经写了80多万字。

2015年7月,刘昌法圆满完成上小峰村扶贫任务,怀着对农村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他又主动请缨继续坚守扶贫一线,来到博山区石马镇西沙井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刘昌法刚到西沙井村不久,照例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在走访时,了解到特困户张敬贵高度近视,脚部残疾;妻子魏红梅,下肢先天性二级重度残疾,不能出门干活;一个27岁的儿子,在外打工,至今未婚。看到这个不幸的家庭,刘昌法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他当即决定自掏腰包给张敬贵配副眼镜,他带老张去博山城里的专业眼镜店,各种镜片全部试了一遍,却对老张的视力没有丝毫改善。刘昌法顿感无能为力,禁不住眼眶发酸。最后,只好为老张配了副平光镜,减少紫外线刺激,以保护现有视力。

驻村9年多来,刘昌法始终心里装着百姓,每遇到村民生病住院或哪家有红白喜事,刘昌法都会专门去看一看。西沙井村88岁的张大娘,患有脑血栓、老年痴呆症等病症。一次刘昌法去她家看望,不凑巧,老人被女儿接走了。他竟然步行五六里路到张大娘女儿家,并留下了100元慰问金。“乡亲们不在乎钱多钱少,看的是这个人讲不讲感情。”驻村以来,他把帮包村留给自己的1.2万多元生活补贴一分不留,全部用到了困难群众身上。2018年,他又把获得的“感动山东2018年度网络人物”3千元奖金,用到了帮包村贫困老人的冬季取暖上。

“在我近天命之年、即将提前离岗之际,做出了人生后半段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我就是想到农村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点实际工作,即使干不了大事,至少也能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如今,翻回到2012年4月11日这页开篇日记,刘昌法说,当时许多亲友都不理解,当“第一书记”图个啥?但在他看来,这些年自己多少为乡亲们干了点事,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这一民生工程,挺值。

来源:淄博晚报

0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

齐点淄博